第二章
1.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的
循环、能量的流动、信息的传递而互相作用,互相依存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称为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类群.(加上无机环境为生态系统的组成
成分)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及灵魂。
第三章
1. 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个体及生物种群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即就是栖
息地),它因不同的主体而不同。
2. 生态因子------环境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
因子称为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生物生存必需者称生存因子Existense Condition)(按
性质分: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按属性分: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
3. 生境(Habitat)--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种群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4. 生态作用(ecological action )------是指生态因子对生物发生作用,使其生命系统的结构、
过程和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5. 生态适应(ecological adaptation)------处于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从
生理、形态等方面做出有利于生存的改变叫生态适应。
6. Gaia假说------(英国科学家Lave lock在研究火星大气组成与地球的比较时提出)该假
说认为:地球上的环境是数亿年来地球生物对环境改造的结果。(生态反作用:即生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叫生态反作用。) 7. 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 1.生态因子的纬向递变性:
我国平原地区太阳的辐射总量、平均气温、由南到北呈现递减性,如在夏季日照长度逐渐增加等,导致植被分布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带特征。 2.生态因子的垂直递变性:
同纬度区由于海拔的升高而出现气温递降、空气湿度和降水递增。呈垂直变化,远比纬向变化剧烈。即使在同一纬度及气候带内也出现明显的气候垂直递变。(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如太白山,一年经四季,十里不同天)。
秦岭南麓------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灌木—草甸—冻原(生物多样性变化梯度(海拔)、生态系统
的垂直结构特征)
。
8、最小因子定律-------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质,若一种完全缺乏,植物不能生长;即就是“在其他元素供应充足时,植物的生长受最小量营养元素的制约。” 9、限制因子定律------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 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限制因子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
10、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1、生态幅------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
12、胁迫-----若生物生活在其最适宜环境以外的紧张区(耐受区),其生命活动受到一定的限
制。(A.预警阶段B.抗性阶段:C.耗尽阶段:性破坏。D.再生阶段)
内稳态----生物体在外界环境变化较大的情况下都具有维持体内理化状态相对稳定的能力 内稳态生物(homeostatic organism)----即就是指生物能控制自身体内环境(包括温度、湿
度等),使其保持相对恒定的生物。
非内稳态生物(non-homeostatic organism)-----是指生物不能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体内环境(温度、湿度等)随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
1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概括起来有形态适应、行为适应和生理适应、适应组合。举例 1.形态适应:,如:高山、冻原地区植物大多为莲座状,人的肤色、斑马的体纹等。 2.行为适应:如觅食、繁殖、迁徙、领域性行为等。植物的趋光性、趋肥性等。 3.生理适应(适应的分子机制):如植物的抗寒、抗旱,淡水生物与海水生物,高寒地区动物的脂肪层加厚等。
4.适应组合(adaptive suites)
(1) 植物的适应组合(以沙漠环境为例)
常绿植物表皮增厚、减少气孔数目、形成卷叶等适应干旱环境。在沙漠中,最耐旱的肉质植物将雨季吸收的(大量水分储存在根、茎、叶中)同时它仅在晚间打开气孔,并吸收环境中的CO2,合成有机酸储存在组织中,白天有机酸脱羧将CO2释放出来,供低水平光合作用使用。
(2)动物的适应组合(以沙漠环境为例)
骆驼清晨取食有露水的植物嫩枝叶或多汁的植物获得必需的水分,尿浓缩减少水损失;驼峰和体腔中储存脂肪,代谢时可产生代谢水;白天体温升高减缓吸热过程,晚上散热时,皮下脂肪转移到驼峰中,加快散热,体温变化减少出汗失水;骆驼一次饮水量大可保证10多天不饮水。
15、生态适应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进化是生态适应的结果。
趋同适应(convergent adaptation)------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对环境形成了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16、生活型-----不同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或经人为选育),形成了具有相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①高位芽植物②地上芽植物③地面芽植物④地下芽植物⑤一年生植物
17、趋异适应(radiation adaptation)------是指亲缘关系非常近的生物有机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其形态、生理对环境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18、生态型(ecotype) -----同种生物的不同群体由于长期生长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或经人为选育,而形成了形态、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类群,称为生态型,是趋异的结果,如:人。(生态型是生物与特定环境相协调的基因类群,是一个物种对每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是可以遗传的,是生物种内适应不同生态环境或区域的遗传类群。)
19、生态位(niche)——从生物角度看,生物完成其正常的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即在环境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20、最低温度:低于临界低温生物受冷害(霜害) ;低于0℃受冻害(生物体内形成冰晶,因生物种的不同有差异)。细胞内形成冰晶损伤细胞结构,原生质膜发生破裂,蛋白质失活、变性。
21、一般说温度升高生物的生长发育加快。温度系数(temperature coefficient Q10)-----表示生长发育的速度。即温度每升高10C°生物体生长或生化反应加快的倍数。 22、有效积温法则: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生长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热量是一个常数。
生物学零度------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阈值上才开始, 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即就是说对植物的生长是无效的,这个最低的临界温度即是植物生长的阈值温度,即发育起点温度,这个温度称为生物学零度。高于生物学零度的温度叫活动温度。 有效积温K-------是某种生物生物学零度以上积温的总和.
第四章
1. 增长率-----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比率和增长的个数。
内禀增长率——是指在理想条件(无限制因子)下,即就是没有环境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部因素决定的增长率,用rm表示。它充分表现了种群最大潜在生殖能力。又称生物潜能或生殖潜能。
逻辑斯谛增长-----自然界空间和资源都是有限的,任何种群不可能长期表现为指数增长,随着竞争的激烈,种群的增长表现为S型,称之为逻辑斯谛增长。
与无限环境中的指数增长方程相比,该方程新增添了一个因子(K-N)/K,它是瞬时增长率r的修正因子,也称逻辑斯蒂系数,代表的含义是“剩余空间”或称“未利用的增长机会”。随密度增加,种群数量由小到大,修正项(K-N)/K由1向0变化,表示种群增长的剩余空间逐渐变小,种群潜在的可实现增长程度逐渐降低,并且,每当N增加1,这种抑制就增加1/K,当(K-N)>0时种群增长;当(K-N) <0是种群减少;当(K-N)=0时种群稳定。
r-对策:小型化、高出生率、大量繁殖,以量取胜,高扩散能力,但寿命短、存活率低。 K-对策:体型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宜于稳定的生境,具有较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繁殖速度慢。遇强烈干扰后,恢复能力差,顶级生物属于该类。
2. 种间的正相关作用: 种间的正相关作用即是相互合作促进:原始合作、偏利共生、互利共生 种间的负相关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协同进化(coevolution)
第五章
1、生物群落定义----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生物群体。 2、群落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具有一定的结构3.一定的动态特征4.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5.一定的分布范围6.形成群落环境7.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3、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 优势种的重要性:生态学上的优势种对整个群落具有控制性影响,如果把群落中的优势种去除,必然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变化;因此不仅要保护那些珍稀濒危植物,而且也要保护那些建群植物和优势植物,它们对生态系统的稳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些有生态指示意义)
4、镶嵌性(mosaic)----两个层片在二维空间中的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我们称之为镶嵌性。
5、群落的垂直结构,就是群落的分层现象。
6、群落交错区(ecotone)----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