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报道中的行为把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论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报道中的行为把控

作者:王树辉 王华栋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年第07期

摘要:当前国内外很多成功报道证明,现场报道是最适合电视特点的报道形式,本文从分析现场报道对电视记者的要求入手,探讨了记者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应把握的环节。 关键词:电视记者 新闻现场报道 行为把控

如今的电视观众越来越欢迎记者亲身在现场讲述发生的事情,这样观众既能看到新闻发生的现场,又能看到记者的活动。国内外许多成功报道足以证明现场报道是最适合电视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在新闻传播中具有独特的强大的优势,它的问世成为电视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但要想把现场报道做成功,则需要记者必须具备极高的素质和现场控制能力,同时并对其不断进行“扬长”与“补短”。

1 现场报道对电视记者的要求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电视最富表现力和冲击力的形态,它虽然具有其它媒介不能相比的独特优势,但要想把报道做成功,则需要记者必须具备极高的素质和做充分的准备。 1.1 记者必须掌握一定的采访实用技巧

1.1.1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报道前,现场报道记者必须要做好前期预案、熟悉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对所采访内容和主题要有基本把握。只有充分的准备,才能达到内行的理解,采访时才能切中要害。

1.1.2 与被采访者注意沟通。现场报道采访多是一对一进行的人际交流,因此采访对话场的建立非常关键,良好的沟通能迅速拉近彼此距离,赢得采访对象的信任和尊重。这就要求记者采访前必须与被采访对象进行良好沟通,让被采访者理解和明白记者采访目的、内容,以便做充分的准备,否则可能会出现题不达意和采访进行不下去的局面。

1.1.3 采访进入实施阶段后,记者需要调动全部精力、经验和潜能,将采访进行下去。 ①记者提问。尽量不问外行话题;尽量避免多种场合都适用的问题;尽量避免提问太长,要简短直接。在现场采访中,记者所提出的问题设计也需要技巧。首先是抓住重点,抓住别人不知道而又特别想知道的内容去问。其次,要把握好人物的特殊之处,不同人物采访内容、深度、长短也应该不同。第三是采访中要及时进行调整,因为虽然采访的是一个人物但可能要求从他的采访中得出好几个内容。第四是提问要到位、目的要明确,采访一个对象,记者本身首先必须知道想得到什么结果。第五是提问富于表现和展现情感,尽量使被采访人放松,避免紧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②语言的运用。记者在镜头面前要有表现欲和表现性;能够针对不同性格的访谈对象,采取不同的语气方式;同时语言要恰当,不要引起观众的不良感觉。作为记者,要把潜心学习语言、不断积累知识作为毕生的任务。语言丰富,知识渊博,讲起话来口如悬河、妙语连珠,才能以出众的口才、敏捷的文思去娴熟地驾驭现场报道。

③记者的应变能力。现场报道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这就需要记者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反映力。当事情的发展出乎先前意料时,要及时调整提问方向,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电视新闻在采访阶段的某些不足。同一突发性新闻事件,如果报社、电台记者当时未赶到现场,他们还能通过其它材料写出绘声绘色的文章来,而电视记者如果未能及时赶到现场,就会因事过境迁而无法补拍当时的情景。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电视报道手法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值得提出的是运用现场报道的办法就可以做些弥补。 1.2 记者必须具备极高的素质。

从事现场报道的电视台记者,要在新闻发生、进展现场,迅速准确地选择新闻事实与新闻人物,或口齿伶俐、语言纯正的亲自口播有关新闻事实,或访问有关新闻人物与知情人物,同时还要指挥摄像师拍摄富有新闻价值和传播意义的情景与特写镜头,这就需要记者必须具备极高的素质。

1.2.1 外在素质:首先,出镜记者要具备好记者的素质。这其中包括专业知识积累、综合知识积累、新闻敏感性、逻辑思维能力、好奇心和活跃的思维等。其次是口头表达能力,因为报道是在现场,这就要求记者必须用流畅的语言向观众介绍阐述,它直接影响报道的质量。口述出彩,则作品生辉。第三是气质和形象的要求。记者在现场报道的仪表往往给观众“第一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现场报道的魅力。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曾说:“我就是要策划一种风格化的东西,目的在于感染观众,因此,我的一举一动,甚至每个眼神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事先想好了的。

1.2.2 内在的素质:第一是控制现场能力。控制现场的能力就是现场报道记者内在的一种素质。如何在两三分钟里把观众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传达给他们,并对现场进行应变,没有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其实跟优秀的运动员有点像,平时可能练得很好,但一到了那儿,一紧张就会发挥失常,容易紧张的人我认为是不适合做现场报道的;另一方面,控制现场能力还体现在同事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如果协调不好,可能会导致拍摄计划、拍摄场面错乱,不能很好的完成拍摄任务。2007年,在对我县防空演习做现场报道过程中,我们就发挥出了很好的团队精神,报道效果可以用极佳一词来形容。当时,我们按演习时间顺序编排工作顺序,对每个人所负责内容进行了明确分工。开始用记者出镜画面把该信息传达给观众,然后将镜头转向演习现场,用现场同期声警报鸣叫串联,对文字稿采取现场会商、现场编辑,同时同步合成、抢拍画面和现场解说,将当时演习现场的紧张气氛、观看人员的表情、领导的指挥举动一一真实呈现给观众,把该新闻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其次是机敏的应变能力。现场报道记者需要非常敏锐,在现场能够做到转换话锋,对突发情况进行补救,否则事件稍瞬即逝,报道可能会不成功。第三是记者敏锐的洞察力。记者在现场是第一见证者,是观众延长的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线。除了报道现场表现形象外,还要通过观察细节、了解背景,把更深层次的内涵展示给观众,使观众觉得你所报道的东西更有价值,更具可信性。 2 记者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要“扬长”与“补短”

当今时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媒体爆炸年代,各种媒体争奇斗艳,五彩缤纷,因此我们做电视新闻报道必须“扬长补短”。因为,任何一种媒体都有着区别其它媒介的优势和弱点,电视也不例外。在观众眼里,它的优势和弱点都是显而易见的。通俗的讲,生动形象是电视显著区别于其它媒体的最大优势。事实上,电视之所以能在当年强力冲击报纸、广播的领域,狂飙突进独领风骚那么多年,无疑,正是仰仗它自身的这一特点。另一方面,电视新闻报道的肤浅和平白又构成了它的弱点。

2.1 “扬长”:从更高层次认识和发挥电视“生动形象”的优势

生动形象本来是电视这一传播方式固有的特点。但是,观众决不仅仅满足播报形式上的生动形象,人们更加看重和关注内容上的生动形象。不解决内容上的饿生动形象问题,电视的优势毫无意义。镜头语言再华丽、再精美,如果内容却空洞乏味、刻板呆滞,这样的电视新闻报道面目可憎,无异于浪费资源。再反观报纸,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报纸显然都不如电视生动形象,但现在那些锐气十足的报纸,无不在绞尽脑汁地通过加大现场报道和现场特写分量,增加现场照片等方式尽力弥补平面传媒的先天不足,竟然使得报纸的报道有时候比广播电视还要鲜活。而我们的一些电视台做起新闻报道来还是老套路,千篇一律,极其刻板。我国古语中有“耳闻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等说法,人们总是相信自己亲眼见到的事实。毫无疑问,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是最能满足人们这种心理的报道形式之一,不仅可以“耳闻”,而且还可以“目睹”。现场报道这种报道形式保证了电视新闻的语言、气氛、情景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再加之记者所运用语言具有的鲜明个性色彩,真正充分展示体现了电视的“生动形象”魅力,强化了新闻的真实可信性及感染力,使观众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这种报道形式经常被中央电视台运用,而且效果极佳。例如“天安门法轮功人员自焚事件”报道的成功就在于大量运用了现场报道,报道中,电视记者深入自焚现场录制了当时法轮功人员自焚的整个过程,把其痛苦表情及救助人员救助时的感人场面生动形象的呈现在观众眼前。这些采自第一线的真实情况使观众真正认清了法轮功“真、善、忍”背后的丑恶嘴脸和国家对他们的宽容与爱护。大量的成功新闻报道证明,现场报道是发挥电视“生动形象”优势的有效办法之一,加强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提高电视新闻质量的有效途径。但是,就目前来讲,现场报道占整个电视新闻报道的比例还很少、报道的质量也不够高,对其出现的问题也很多,因此,我们还需要在发挥电视现场报道优势的同时,不断避其短处,弥补不足。

2.2 “补短”:重点加强深度报道、充分发掘新闻价值。

曾经听人戏言,电视新闻最好做,机器扛到现场,扫几个镜头,写几句具备新闻要素的文稿便大功告成。这种评论虽有些刻薄,却值得人深思和警醒。从整体上看,电视报道的确容易流于肤浅;而报纸在深度报道、新闻评论方面优势却非常明显;网络甚至直接给人们提供了非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