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与风速 - 教学设计 - 图文

《风向与风速》教学设计

姓名:梁老师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风向与风速》

二、教材简析:

第一部分:风、风向和风速的概念

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温度升高,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往上升。热空气上升后,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上升的空气因逐渐冷却变重而降落,由于地表温度较高又会加热空气使之上升,这种空气的流动就产生了风;风是有方向和速度的。

第二部分:风向、风速等级描述。

风向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描述,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学生用简易材料自制一个风向标来观测风向。

风速是指风的速度,是以每秒风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即“蒲福风力等级”,可用风速计测定。

第三部分:风向及风速的测定。

风向标基本上是一个不对称形状的物体,常用箭形平板物制作,重心点固定於垂直轴上。 当风吹过,对空气流动产生较大阻力的箭尾一端便会顺风转动,箭头便会指示风向。

风速计是用来测量风速的仪器,它有3~4个风杯,连接在一个类似于自行车轮子的辐条上,辐条在风吹的时候带动中间的轮轴转动,安装在轮轴上的示速器就显示出风的速度。

风向标及风速计通常都集成在一起。 第四部分:风向标及风速计的制作

利用准备好的材料设计制作风向标及风速计。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风的存在,并形成熟悉的前概念,例如:放风筝的时候能感受到风的大小和风往哪个方向刮,这与气象学上的风速和风向类似。但在风向及风速的定义与等级判定上还存在模糊的不确定性,也没有进行相关的玩具或工具制作尝试,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数据统计列表。

四、教学设计理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现代科学教育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2、科学教育以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在他们熟悉的周围生活中选取有关的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掌握方法。

3、科学探索学习活动是以细致观察、科学实验、科学记录和统计判定为主线的,充分调动学生动笔、动脑、动口、动手等,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科学探索中来,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

4、注重点面学习结合,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特点,以优带后,点对点帮扶,实现整体进步与提升,让交流学习成为探究活动的主线。

五、教学方法

实践活动当中我采用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创设情境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

本课的实践条件比较容易在课室营造,如利用电吹风制造的不同档次风来模拟自然风,学生动手制作风向标和风速计测定风向及风速,从而能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风向标制作的材料也比较容易搜集,学习在探索活动前就可以准备好制作的材料,探索活动当中以小组

合作形式进行活动,有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形成培养。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概念:风是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状态变化来感知它的存在,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具体描述。

2、技能与过程:学生自制简易风向标和小风旗,并能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到风向与风速的判定与测量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的重要,特别是在个别领域,如航海、踏青等所以我们要学习认识它们,并当作朋友一般常在脑中。而从学习实践活动中也感受到简单的测量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培养起正确健康的科学素养。

七、重、难点:

1、重点:认识风向与风速的概念及测定记录,能制作简易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2、难点: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的状态变化情况从而准备判定风向与风速。 八、教学准备

老师:插图、课件、风向风速标

学生:几幅能看到风存在的图片,科学实验和观察记录本,制作风向风速计的材料:1根粗吸管、1根细吸管、1个盒子(用来存放实验器材,盒盖上帖好一张白纸)、1根大头针、窄透明胶带、剪刀;1张长约20厘米,宽约1厘米的纸片,A4纸,一平方分米的簿布片。 九、教学过程: 教 学 流 程 了解风的知识——了解风向——制作并使用风向标——了解风速等级——制作小红旗——实地测量风向和风速——课后:持续观察风向和风速,并记录下来。 活 动 过 程 活动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活动 1、你猜这是什么:水见它皱眉,花见它弯腰,树见它摇头,云见它就跑。 2、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图片来描述风。 学生活动 学生争抢着举手发表自己的猜测。 学生出示交流搜集到的能说明风的存在的图片。 个性意图 通过猜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立马就有明显的效果。 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图片来描述风,让敢于表现的学生有的自己的舞台。 编写易记的顺口词:水见它皱眉,花见它弯腰,树见它摇头,云见它就跑。 游戏:老师摆出各个风向姿势,同学快速说出。 学生之间进行这个游戏。并记录成二、自主探究,发现新知: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游戏:老师摆出各个风向姿势,同学快速说出。 学生之间进行这个游戏。 学生出列,用身体结合钟表面原理来表示八个方向 模拟风向标的箭头指示方向做出指示,其 他同学说出方向 4、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编写风向标及风速计法 的制作过程记录 (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使用自制的风向标测量风向时应注 意: 第一,明确所在的方位是正确判断 风向的基础。 第二,风向的观测活动一定要在室小组合作制作工具,外空旷的地方进行。 组长做协调组织工(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作,安排组员分别制到当天的天气日历或日记上呢? 作带指南针的基座,(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支撑,指向针。安排位和测量风向? 一个同学详细记录大(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家的制作过程,完成1、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后进行复述核对,回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学生用嘴吹顾过程,查漏,补缺。风,感受一下风的大小和纸片的变并写出工具及其制作化,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过程的优缺点,提出—风速的概念定义 改进计划。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 速,并按风速大小来确定风力等级,阅读记忆“蒲福风力下面阅读认识“蒲福风力等级”表。 等级”表 3、刚才我们在吹纸片的时候用力会 有不同,纸片表现出来的状态也不 同,可以给他们评定一个等级吗? ——风速也可以测量,风的速度是小组成员根据测量工以每秒进行多少米来计算的。我们具在测试 中的表现,可以用感官感受风的大小来进行简结合风力等级判定单的测量:纸片不动,表示无风,表,来给同学制造的用0表示;纸片微动,表示微风,风力进行测定。 用1表示;纸片抖动,就表示大风, 用2表示??请阅读下面顺口词: 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清烟随风偏, 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 四级枝摇飞纸片,五级带叶小树摇, 六级举伞步行难,七级迎风走不便, 八级风吹树枝断,九级屋顶飞瓦片, 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十二级陆上很少见。 4、为了方便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制作小风旗来测量——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功的分数,评定表现优秀的同学。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给学生解除捆缚,调动他们的兴趣与积极性,有条理地编写工具制作过程,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在组长的组织协调下合作制作与完善制作,把工具制作得漂亮完美 制作完成后对工具进行测试,总结其中的得失,提出改进意见,不断完善与提高,为建立优秀的科学素养再上一台阶。 理论结合实践,引导学生实践检验“蒲福风力等级”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感觉,公众来作客观的判定,一是能培养学生的质疑勇气,二是强化学生对已有科学论述的信心。 5、测试小风旗的制作成果:小组分工合作,一个人拿着旗,另一个同学制造风,可以利用手头上的工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三、成果应用,解决问题 实地观测: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课外活动: 1、连续几天观测风向和风速。 2、收看、收听每天的天气预报。 课堂评估: 学生能否制作并使用风向标判断风的方向。 学生能否利用小红旗等判断风力等级。 全体同学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有秩序的来到操场,测定实时的风向和风速,并记录下来。启发同学可以长时间实时记录。 科学理论来自自然,让学生也回归自然当中进行探索,从而产生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科学探究技能。 四、知识拓展 掌握了风向与风速的判定,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和安全,那它还会用在什么地方? 学生联想到其他应用到风向与风速测定的活动 学生会在小组讨论与全班交流当中得知本节课所学知识可能在什么领域当中应用。 个体与整体的信息交流有助于全体同学的综合素质的丰富与提高。 五、活动总结 1、知识的学习掌握: 2、技能素养的提升: 3、情感认知的丰富: 学生从知识的学习与心情的体验讲述本节课的感受与收获 十、教学反思:

春天柳枝摇曳,夏天荷叶联翩,秋天落叶纷飞,冬天雪花飞舞,这里的“风”是我们一年四季中都能感受到的,而对它又认识多少呢:

1、学生的课堂知识掌握情况:

2、学生的科学制作与操作等技能的变化: 3、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情况的变化: 4、感觉优秀的地方:

5、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6、研学评价体系: 备课组成员 课题 课时:1 科学科组 《风向与风速》 课型:新授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