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案

设计构想:本课教学分为四大块:诵读--翻译--议论--品味,其中前两块注重工具性体现,后两块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的培养。诵读和翻译交叉进行,相互推进,主要依靠学生的自学和自我感悟;议论是对课文观点的理解,这要结合背景,在熟练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品味,增加学生的美感。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作者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

2.掌握率、厥、弥、判、速、洎、殆等字的意义。 3.品味文中的句子。

4.能结合现实对国家大事进行评论。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熟悉全文并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观点。 难点: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学习方法:讨论交流法、引导法、对比法。 学习用具:范读录音、印发学习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

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篇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说明:该导入语很好的概括了这篇文章的精华之处,很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其实也可以从六国灭亡的事件导入,同样吸引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苏洵(1009-1066),字明允,宋朝人,著名的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以文知名,故后人将他们称为“三苏”,并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2.学生自读学习资料。 三、读课文

1.学生试读,师生共同订正错误。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读,或者采取接力形式连读。主要是让学生依靠自己的理解初步读通全文,师生在共同学习的氛围中加强沟通。

2.教师范读或者播放录音,学生对照书本划出自己仍不

会的地方。

这一步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课文的读法,受到美的熏陶。

3.学生自由阅读,力求不犯错误并试着理解读出感情。 4.自读成果展示,要求学生自己站起来读课文,学生自评、互评。 四、翻译课文

1.学生试译:可以结合工具书和印发的学习资料,学生自由分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翻译的情况,给有困难的学生指导,把较集中是问题板书展示。 2.提名翻译重点句子。

3.学生质疑,教师回答(或让其他学生答) 4.教师总结字词重点,整理成如下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五、议论文章观点:

1.提问: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两个分论点是什么?分别是就哪些国家而言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