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介绍

京剧中国的“国粹”、国剧,已有200年历史,享誉海内外。又称

“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另外,“京剧”也是一个网络用词,意思同“惊惧”。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徽戏开始进京。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史称“四大徽班”。四大徽班和以后陆续进京的徽班,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1]

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四

项基本功。 “唱”指演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结合构成歌舞化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京剧行当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

“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京剧脸谱

脸谱的通用色彩含义为:

红色 一般:忠勇侠义,多为正面角色。 其他:有讽刺意义,表示假好人。 特例:老人显示年轻红光犹在;坏人做了点好事。

黑色 一般:直爽刚毅,勇猛而智慧。其他:表示阴阳中的阴,用于鬼魂。肤色较黑或面貌丑陋。

白色一般:阴险奸诈;刚愎自用。 其他:和尙,太监脸谱;表示老人年迈,

紫色 一般:刚正威武,不媚权贵。 其他:面色不好,丑陋。 黄色 勇猛而暴躁

金色 一般:神仙高人。 其他:猛将。 银色 神仙,妖怪。

绿色 一般:勇猛,莽撞。 其他:绿林好汉。 蓝色 刚强阴险。

红色--表现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如:关羽.

蓝色--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如:窦尔敦. 黑色--表现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如:包公. 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如:曹操. 绿色--代表顽强,暴躁的人物形象.如:武天虬.

黄色--代表枭勇,凶猛的人物,如:宇文成都.

紫色--表现刚正,稳练,沉着的人物. 金,银色--表现各种神怪形象

红色 赤胆忠心 关羽 姜维 紫色 智勇刚义 荆轲 专诸 黑色 耿直刚烈 包拯 尉迟恭 白色 奸诈自负 曹操 司马懿

蓝绿黄 勇猛暴躁 绿脸青面虎 黄脸典韦 蓝脸单雄信 金银 神怪人物,如孙悟空、杨戬等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