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小学语文阅读基础知识大全

苏教版小学语文知识点复习

ABCD式的词语

ABAB:修理修理 教训教训 整顿整顿 批评批评 考虑考虑 研究研究 ABCC:喜气洋洋 得意洋洋 怒气冲冲 风度翩翩 文质彬彬 兴致勃勃

ABAC:有声有色 可歌可泣 再接再厉 活龙活现 全心全意 作威作福 十全十美 AABC:格格不入、格格不吐、官官相护 欣欣向荣 窃窃私语 滔滔不绝 恋恋不舍 AABB: 干干净净 清清楚楚 实实在在 兢兢业业 安安稳稳 沸沸扬扬 千千万万 ABB:沉甸甸,白花花,绿油油 红彤彤 胖乎乎 绿油油 笑眯眯 金灿灿 水灵灵 黑洞洞

引号的作用

①表示直接引用:②表示突出强调:③表示否定或者讽刺:④表示特定称谓:⑤用来引用俗语、谚语、歇后语、古语等。

省略号的作用

①表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 ②表重复词语的省略; ③表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 ④表静默或思考;⑤表说话断断续续;⑥表语言的中断;⑦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破折号的作用

1.用以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或补充。2.表示话题的转变。 3.表示话语的中断。4.表示声音的延长。5.表示引出下文。6.表示总结上文。7.分行列举,每个分列项前用破折号。8.用在副标题的前面。9.用于引文后标明作者。

常见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3)列数据。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5)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6)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句子成分

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

主语:1、定义:陈述或说明的对象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3、符号:双行线。

谓语:1、定义:说明陈述或说明的对象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3、符号:单行线。

宾语:1、定义: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3、符号:波浪线4、凡能原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处理。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

定语(修饰主语)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修饰宾语)宾语 句子成分符号: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定语 ( ) 状语 [ ] 补语 < >

词类说明

实词 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 分类:副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叹词 拟声词 。 一、名词:

表示人或具体事物:学生 河流 水果 衣服

表示抽象事物:教育 交通 事物 战争 和平 语法 科学 民主 道德 表示时间:昨天 晚上 黎明 秋天 将来 刚才 表示处所:郊区 附近 到处 左近

表示方位:东 西 南 北 中 里 外 上 下 前头 后头 东面 西方 上边 下边 以前 二、动词

A.表示动作.行为。例如:走 打 说 作 保护 分析 赞成 旅行

B.表示存现.变化。例如:有 存在 出现 消失 发生 灭亡 增加 缩小 扩大 发展 下降 C.表示心理活动。例如:爱 恨 想 忘记 觉得 感到 希望 羡慕 憧憬 回忆

D.表示使令,简称使令动词。例如:使 叫 让 请 派 要求 命令 禁止 推选 委托 任命

E.表示可能、意愿,简称能愿动词。例如:能 能够 应该 可以 必须 得(dei) 要 会 愿意 肯 敢 F.表示趋向,简称趋向动词。例如:来 去 回 上 下 出 进 起 上来 下去 回来 出去 进来 起来 开来 G.表示行动始终。例如:开始 进行 停止 继续 H.表示判断,简称判断词。只有一个“是”。 三.形容词

A.表示形状。例如:高 大 粗 细 圆 长 弯曲 宽广 鲜红 雪白 狭窄 笔直 B.表示性质。例如:好 坏 优秀 恶劣 诚实 虚伪 狡猾 美丽 高尚 伟大 朴素

C.表示状态。例如:迅速 敏捷 匆忙 平静 悠闲 混乱 愉快 轻松 痛苦 疲倦 急噪

反问句改陈述句

例句:(太阳)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可以分成四个步骤:

第一步:有“不”去“不”,没“不”加“不”。这样一改,句子就变成了“这么远,箭哪能射(不)到呢?”这时的句子根本就不通顺,但还没有完成,我不去管它。

第二步:去除疑问词。这句句子里的疑问词是“哪能……呢”,我把它们都用删除记号删去,句子就变成了“这么远,箭射(不)到?”

第三步:把问号改成句号。句号表示一句话的结束,句子已经说完了,当然得加句号。到这一步,句子已经基本通顺了。

第四步,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步:把句子整理通顺。一般来说,反问句在文章中起到的是一个强调的作用,那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时,最好也要加入一些表示强调的词语,这样,句子就可以变成“这么远,箭肯定射不到。”

经过这样的四步,反问句就成了陈述句。掌握了这个方法,改句子就不难了。

陈述句改反问句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 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如:雷锋叔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改反问句时,将肯定词“是”改为否定词“不是”,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

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这样,改成的反问句是:难道雷锋叔叔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关联词语分类

1.并列关系:

表示各分句间所表示的意思、事件或动作是并列平行关系,有的分句分别说明描述几种情况,有的分句表示相对相反或同时发生的几种情况。

有的……有的,一方面……一方面,有时候……有时候,那么……那么,既……又,一边……一边,也,又,还,同时。不是……而是、是……不是……。 2.递进关系:

表示后一分句表示的意思,较前一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

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更),而且,并且,况且,何况,尤其,甚至。尚且……何况(更不用说),别说(慢说、不要说)……连(就是)。 3.选择关系:

表示分句所说的事情不能同时并存,而是要从中选择一项。

是……还是,或者(或、或是)……或者(或、或是),不是……就是,要么(要就是)……要么(要就是)。 4.转折关系:

后一分句(正句)表述的意思同前一分句(偏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

虽然(虽是、虽说、尽管、固然)……但是(但、可是、然而、却),但是(但),然而,可是(可),却。不过,只是,倒。 5.假设关系:

表示偏句提出假设,正句说明在这种假设情况下产生的结果。

如果(假使、假如、要是、倘若、要是)……就(那么、那、便)。如果引出的假设与正句结果一致。即使(就算、就是、哪怕、纵使)……也(还是、仍然、还)。即使引出的结果与正句结果不一致。 6.条件关系:

偏句提出一个条件,正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只要……就;(偏句指出充足条件,正句说明具备这种条件便能有的相应结果。)只有……才,除非……才;(偏句指出必要的条件,缺少了这个条件,就不能产生正句指出的结果。) 无论(不论、不管、任凭)……都(总、总是、也)。(偏句表示排除一切条件,正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结果。) 7.因果关系:

偏句说明原因,正句表示结果。

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因而),因此,因而;之所以……是因为;既然(既)……就(便、则、那么)。

缩句方法

“主、谓、宾”是主杆,“定、状、补”是枝叶 。“缩句”是小学生为进入初中划分句子成份的前期基础训练吗,“缩句”体会表示如下:

一、确认句子成份在句中的位置

含有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的句子才成独立单句。指导学生先分清这两面部分之后,再找分句子主杆“主、谓、宾”,而后找出“定、状、补。”“定、状、补”也就是缩句时按删除的部分。“定、状、补”,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它们处于的位置是:

1、定语,它的位置有两处:一是在主语的前头,二是在宾语的前头,例:静静的小溪从村外缓慢地流向宽阔的潘阳湖。“小溪”为主语,“潘阳湖“为宾语,那么“静静”,“宽阔”分别为这个句子的定语。定语对中心 起了修饰和领属的作用。

2、状语,它的位置也有两处,一处在谓语的前头,如上例子,缓慢地流,“流”是谓语,“缓慢”那就是状语,另一处在句子之首,表示时间和处所。例如,“从昨天开始”,“在学校里”。

3、补语,它的位置同样是两处,一处在谓语的后头,表示程度和结果。例:我高兴得跳起来,“跳起来”为补语。一处是在宾语的后头,表示补充说明,我打了他三下,“三下”为补语。 二、抓住句中的中心词,用设问的方法,找准句子主杆。

例如,中国第一丹霞江郎山耸立在美丽富饶的浙西大地,在这个句中很容易确立“耸立”这个词是谓语,就可以用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