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氨酸摇瓶发酵

谷氨酸摇瓶发酵

生物工程xxx xxx xxxxxxxxx

摘要 根据谷氨酸的发酵机理,本实验通过摇瓶补料发酵生产谷氨酸,并对发酵过程中产谷氨酸量、发酵液OD值、残糖量进行连续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四瓶发酵培养基中,只有添加有玉米浆的发酵培养基产谷氨酸,另外3瓶以酵母膏代替玉米浆成分的发酵液都不产谷氨酸。 关键词:谷氨酸 发酵 摇瓶培养

前言

1.1 谷氨酸发酵机制

在谷氨酸发酵中,生成谷氨酸的主要酶反应有三种:(1)谷氨酸脱氢酶(GHD)所催化的还原氨基化反应;(2)转氨酶(AT)催化的转氨反应;(3)谷氨酸合成酶(GS)催化的反应。

谷氨酸的合成主要途径是α—酮戊二酸的还原性氨基化,是通过谷氨酸脱氢酶完成的。α—酮戊二酸是谷氨酸合成的直接前体,它来源于三羧酸循环,是三羧酸循环的一个中间代谢产物。由葡萄糖生物合成谷氨酸的代谢途径如下图1所示,至少有16步酶促反应。

图1 由葡萄糖生物合成谷氨酸的代谢途径

当生物素缺乏时,菌种生长十分缓慢;当生物素过量时,则转为乳酸发酵。因此,一般将生物素控制

在亚适量条件下,才能得到高产量的谷氨酸。 1.2 谷氨酸生产菌种的选择

目前工业上应用的谷氨酸产生菌有谷氨酸棒状杆菌、乳糖发酵短杆菌、散枝短杆菌、黄色短杆菌、噬氨短杆菌等。我国常用的菌种有北京棒状杆菌、纯齿棒状杆菌、天津短杆菌等。为革兰氏阳性菌,菌体为球形、短杆状和棒状,不同形状芽孢,没有鞭毛,不能运动,需要生物素作为生长因子,在通气条件下才能生产谷氨酸。本实验选择天津短杆菌来摇瓶发酵生产谷氨酸。 1.3 谷氨酸发酵过程控制

谷氨酸发酵过程中,产生菌种的特性、生物素、发酵温度、pH值、通风和发酵产生的泡沫都是影响谷氨酸积累的主要因素。在实际生产中只有针对存在的问题,严格控制工艺条件,才能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

发酵初期,菌体生长迟滞,约2~4h后即进入对数生长期,代谢旺盛,糖耗快,这时必须流加尿素以供给氮源并调节培养液的pH 值至7.5~8.0,同时保持温度为30~32℃。本阶段主要是菌体生长,几乎不产酸,菌体内生物素含量由丰富转为贫乏,时间约12h。

随后转入谷氨酸合成阶段,此时菌体浓度基本不变,糖与尿素分解后产生的α- 酮戊二酸和氨主要用来合

成谷氨酸。这一阶段应及时流加尿素以提供氨及维持谷氨酸合成最适pH 7.2~7.4,需大量通气,并将温度提高到谷氨酸合成最适温度34~37℃。

发酵后期,菌体衰老,糖耗慢,残糖低,这时应减少流加尿素量。当营养物质耗尽,谷氨酸浓度不再增加时,及时放罐,发酵周期约为30 h。

材料和方法

2.1 菌种选择:天津短杆菌。 2.2 实验器皿的准备:

带10ml刻度的比色管24支,离心管12个,枪头灭菌并烘干(80℃烘4小时)约200支,灭菌移液管1ml5支。

2.3 配置培养基及相关试剂: 2.3.1活化斜面培养基(g/L)(5支,10ml/支)

葡萄糖10,蛋白胨10,牛肉膏10,酵母膏5,NaCl12.5,琼脂15~20,Ph7.0~7.2,分装大试管约10ml/支,灭菌:115℃,25min,斜面高度占试管高度的2/3。

2.3.2种子培养基(g/L)(2瓶,30ml/瓶)

葡萄糖26,玉米浆40,K2HPO41.4,MgSO40.8,20%尿素过滤除菌,1.2ml/30ml培养基(终浓度0.8%,接种前在无菌室加入),分装30ml/500ml三角瓶,灭菌:115℃,25min。在无菌室加入尿素后调节pH7.0~7.2。

2.3.3摇瓶发酵培养基(g/L)(6瓶,30ml/瓶)

葡萄糖70/80/90,玉米浆(或酵母膏)3,MgSO40.8,K2HPO43.5,K,H2PO41,20%尿素过滤除菌,1.2ml/30ml培养基(终浓度0.8%,接种前在无菌室加入),分装26ml/500ml三角瓶,灭菌:115℃,25min。在无菌室加入尿素后调节pH7.2~7.5。

2.3.4相关试剂的配制

1)0.9%生理盐水:称取0.9gNaCl溶于蒸馏水并定溶至100ml。

2)50%葡萄糖配法:称取50g葡萄糖溶于蒸馏水并定溶至100ml,用于补料。 3)20%尿素:称取22g尿素溶于蒸馏水并定溶至100ml,过滤除菌。

4)3mol/LHCl:取12mol/L浓HCl,令HCl:H2O为1:3(体积比)配制100ml。 5)2mol/LNaOH:称取8gNaOH固体溶于蒸馏水并定溶至100ml。

2.4 实验步骤

2.4.1转接活化斜面:

将菌种TG866转接划满活化斜面,32℃培养20h。

2.4.2种子培养:

向已灭菌的种子培养基加入尿素(1.2ml/瓶),用2mol/LNaOH或2mol/LHCl调至Ph7.0~7.2。按1ml生理盐水/1支大试管斜面的用量,将活化斜面上菌种洗下,混匀。按3%的接种量(1ml)接入种子培养基,9层纱布封口,240rpm,32℃摇瓶培养7~8h使菌体长至对数生长中后期。 2.4.3测定OD620值:

0h测一次,7h测一次,若OD值净增0.5以上(一般达到0.7以上比较好)则放入冰箱保存待用。接入发酵培养基时从两瓶中选用一瓶。 2.4.4摇瓶补料发酵:

向已灭菌的发酵培养基加入尿素,(1.2ml/瓶),用2mol/LNaOH或2mol/LHCl调至Ph7.2~7.5,将种子培养基按10%的接种量(3ml)将种子液接入发酵培养基中,9层纱布封口,240rpm,32℃摇瓶发酵约30h。测定0h的OD620值。 2.4.5

在无菌台取样0.5ml至离心管中,残液测定pH值,酌情加入尿素0.2~0.6ml补料,使pH值维持在7.2~

7.5,酌情加入50%的葡萄糖溶液补料(加入量约0.5~1.2ml,视具体情况而定),使残液维持在20~30g/L,测定OD620值和残糖量,每隔3h做一次连续进行至晚上10点,酌情补料。 2.4.6

每隔3h做一次连续进行至40h。 2.5 测定方法

2.5.1菌种生长情况

吸取0.5ml发酵液于1.5ml离心管中,8000r/min离心3min,上清液用于测量残糖量和谷氨酸产量,沉淀稀释100倍,用722光栅分光光度计在620nm波长下测其OD值,菌种OD值可以反映菌体的浓度,通过菌体浓度可知菌体生长情况。 2.5.2残糖量和谷氨酸量的测定

上(1)中的上清液稀释100倍(取0.1ml稀释至10ml),用生物传感分析仪测定残糖量和谷氨酸量。2.5.3 pH值的测定

用pH6.4~8.0的pH精密试纸测定pH值。

实验结果和分析

3.1 四个梯度的发酵液中OD值变化

时间/h 0 3 6 9 12 24 27 葡萄糖100 加葡萄糖100 加葡萄糖70 加葡萄糖70 加酵母膏① 酵母膏② 酵母膏① 玉米浆② 0.831 0.802 1.205 0.894 0.926 0.89 1.277 0.858 1.01 0.96 1.366 0.849 1.054 0.971 1.415 0.95 0.995 1.01 1.4 0.946 1.203 1.22 1.474 1.082 1.459 1.06 1.208 1.21 OD值变化曲线1.61.51.41.31.21.11.00.90.80.70.60.5036912151821242730时间/hOD值(620nm波长处)葡萄糖100 加酵母膏①葡萄糖100 加酵母膏②葡萄糖70 加酵母膏①葡萄糖70 加玉米浆②

图3-1 4个梯度的发酵液中OD值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3.2 葡萄糖70 加酵母膏①梯度发酵液中OD值、残糖量及谷氨酸产量变化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