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报告 - 图文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报告

单位组织:衢州市第一中学

报告人:郑开怀;刘妍;穆香山;林涛;余琴;杨紫欣

指导老师:黄冬梅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报告 P1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报告

导语: 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独具特色的

传统 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习俗以及美丽的自然风景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中国的自然景观、人文风貌富于东方风韵,它有宽广的陆地,高大的山脉,辽阔的海洋和长长的河流。在其中中国喀斯特地貌别具一格,在广西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广为世人称道。现在便让我们走进这一美丽的地貌吧。

摘要: 喀斯特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特有的地貌现象。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雨丰沛,流水作用显著,并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因此,这一地区是喀斯特地貌广为分布的地区。而且这一地区的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都是建立在这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基础之上的。“喀斯特”原指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大量分布石灰岩的高原,人们研究地貌类型,因此称这种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 目录: 一:导语 二:摘要

三:正文:1.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

2. 喀斯特地貌成因

3.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4. 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四:研究工作结果和结论 五:参考文献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报告 P2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报告

三:正文 (一):喀斯特地貌的特点 喀斯特地貌指水对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 喀斯特地貌千沟万壑,常见的景观如石芽、石沟、石林、峰林、落水洞、漏斗、喀斯特洼地、溶洞、地下河等。

(二):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以下6步: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 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 ,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 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 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 形成坡立谷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报告 P3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报告

(三):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1.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存在 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及卤化盐岩等。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

2.岩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3.流水的动力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2O + CO2H2CO3 ;(第一步:形成碳酸)

H2CO3H+ + HCO3-;(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H+) H+ + CaCO3HCO3- + Ca2+ (第三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报告 P4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报告

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就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动作用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3.)气候的影响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 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 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 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报告 P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