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1.土壤生态系统是土壤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构成的整体。土壤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亚系统,其结构组成包括:①生产者。高等植物根系、藻类和化能营养细菌。②消费者。土壤中的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③分解者。细菌、真菌、放线菌和食腐动物等。④参与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⑤土壤内部水、气、固体物质等环境因子。
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研究是土壤生态学的基本研究内容,也是土壤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控制和优化的基础。物质循环研究主要包括物质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各分室的输入、运移、传输、转化和输出的途径及其机理,养分的转化效率及其生态效应等。能量流动研究主要包括成土过程中能量的消耗、农田水热收支平衡以及生物种群间能量动态的研究等。 3. 土壤生态系统至少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①土壤是陆地生物所需水分的枢纽; ②土壤是能流的转化器;③土壤是生物养分库; ④土壤是消毒净化器。 4.土壤生态系统中养分元素存在不同的循环过程,其中氮素养分属于完全循环元素,而磷素养分属于非完全循环元素,又称沉积型循环元素。 5.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有:①土壤生态系统具有垂直分异性;②土壤生态系统具有空间分异性;③土壤生态系统具有时序性。 6.能量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表现为:绿色植物吸收利用太阳能,经光合作用生成大量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一部分构成生物体,一部分消耗于生命过程,一部分以凋落物的形式进入土壤,经微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归还大气,部分则以腐殖质形式累积于土壤中或以泥炭形式深埋地下,从而构成了其碳素循环的框架为其能量转化主要特点。
7.土壤生态系统功能按营养元素输移特点不同分为①高度开放的人工调节型,该种类型主要是农业生态类型,其生物产品的大部分均移出田界外,只有落叶或部分根茬残留田面或土中; ②中度开放的人工调节类型,如属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毛竹林类型;草原生态类型;③弱开放人工调节型,营养元素循环受自然因素影响大。
8.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后的分解过程根据其分解速率的大小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易分解物质(主要是可溶性物质如简单的糖类、蛋白质、有机酸等)的快速分解过程。这过程随土壤条件又很大变化,大部分土壤约需3-6个月;第二阶段是难分解物质(如木质素、腐殖质等)的缓慢分解过程。
9.营养元素在土壤-植物间的循环过程称为生物小循环
10.养分库指的是土壤生态系统中养分储存或固定的场所。养分流指的是养分库之间营养元素的迁移途径。
11.在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土壤生态系统中,养分流的大小直接制约着土壤生产力,而养分库是养分流的来源之一。充足、稳定的库源与高通量的养分流,是土壤生态系统生产力提高的根本保证。 12.调节土壤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措施有:①稳定库容,提高土壤养分的缓冲容量; ②调节输入输出平衡,维持养分循环持续性;③调节养分比例平衡; ④合理的管理措施。
13.施入土壤的养分,以产品形式输出的仅仅是一部分,大部分则通过径流、渗漏和气体挥发形式进入地表水和大气,不仅造成养分损失,而且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如农业面源污染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温室气体(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等)的释放增加了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
14.农业生态系统是由人控制和管理的生态系统,其能量流动特征完全不同于自然生态系
统,除太阳能以外,人们通过对生态系统的调控和管理不断地对系统施加一些辅助能量,如人力、畜力、有机肥等有机能及化肥、农药、机械、燃料、电力等化石能量。
15.生物物理资本指一个生态系统为产生使其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稳定的那些生物过程而利用太阳能的能力。生物物理资本(BC)为总初级生产力(GPP)与植物有效水流量(PAWF)之和,三者都用消耗太阳能的量表示。将BC用生物量除,就得到为维持1kg生物量需耗散的能量(EC)。BC可看作系统复杂性一个指标,BC值越大,系统越复杂,EC可看作系统稳定性指标,呈反相关。
16.生态系统中能量储备即为能量冗余,能量冗余使系统在外部能源的供给暂时中断的情况下,仍能进行运转。
17.长期以来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和能量分析研究中所考虑最重要的指标是产投比。
18.土壤生态样块是土壤生态系统最小的空间分布单元,随土壤生态地带与地域特点以及人为农垦活动影响而有所变化。
19.森林土壤生态样块比较复杂,因其生境差异大,会因山体岩性、高度、坡度而不同,土壤剖面、植被等发育千差万别。稻田土壤生态样块是受人工影响强烈的生态系统,从田整地,灌溉施肥,轮作换茬,播种收获无一不受人工调控措施左右。其开放程度较高,开放度多在80%以上。旱地土壤生态样块不仅因地区不同而有变化,而且即在一个地区也有多种类型。菜园土土壤生态样块是园田土中人为影响最深刻的土壤之一,蔬菜生长周期短,经常土壤接受施肥耕作等影响使得该突然刚快具有土层深厚,养分含量高,有大量侵入体等特点。 20.通常将土壤生态区划分为5级:即土壤生态样块、土壤生态片、土壤生态区、土壤生态地区与土壤生态带或地域。
21.土壤生态带具有地带性的分布特点,土壤纬度地带性的分布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经度地带性的分布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量,而垂直地带性的分布是热量与降水量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2.土壤退化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在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在两者共同作用下,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土壤组分(包括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和生命有机体)改变与异常、土壤生产力功能和环境衰退或丧失的一种不利于生物或人类生存的量变与质变过程或结果。土壤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看,土壤退化包括土壤结构退化、土壤养分退化、土壤生物退化和土壤环境退化。
23.土壤结构退化过程主要包括土壤薄层化过程、黏结化过程、粗骨化过程、沙化与石质化过程以及人工导致 的土壤板结等。
24.土壤养分退化(有机质、氮、磷与钾等贫瘠化)过程实际上是土壤养分循环失衡过程。土壤养分盈缺取决于养分物质的收支状况。对于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中养分盈亏主要取决于四因素:肥料投入量(包括作物归还量、生物固氮量等)与收获量、成土量与流失量。 严重退化的土壤养分含量在剖面上分布呈金字塔型,中等退化的土壤养分含量在剖面上分布呈梭型,而无退化的土壤养分含量在剖面上分布呈倒金字塔型。
25.土壤环境退化过程主要包括土壤酸化过程、土壤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过程、潜育化与土壤次生潜育化过程、土壤旱化过程及土壤污染过程等,这些变化过程都可导致土壤环境条件的极度恶化,使土壤许多正常的功能受阻乃至丧失。
26.土壤生物学退化过程主要是指在人类对土壤不合理的干扰下,土壤生物种群组成的变异、生物多样性降低及生物活性的衰减。
27.退化土壤的恢复与重建是指根据土壤生态学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或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地改变和切断土壤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并不断地向系统输入物质和能量,使系统结构、功能和生产力尽快地成功地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乃至更高的水平。 28.无机污染物主要分为化学元素和无机化合物,其主要来源是人类的生产活动,如采
矿、冶炼、金属的生产过程、施用含金属元素的农药、化肥、煤、石油等化学燃料的燃烧等,通过废水、废气、废渣进入环境,并通过地球化学循环进入湿地生态系统。
29.有机污染物有的是自然界本身就有的,但多数是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其中对人类和生态最具潜在威胁性的是环境中存在的痕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该种有机污染物可以是农药或其副产品及他们的代谢物,有的是工业产品或其副产品;他们在环境中含量低,但具有高生物毒害性、环境持久性、高生物累积和富集能力。 30.污染物进入湿地生态系统的途径有①通过大气沉降进入湿地生态系统; ②通过地上与地下径流进入湿地生态系统。
31污染物是否沿食物链积累,决定于三个条件:①污染物在环境中必须是比较稳定;②污染物必须能被生物吸收;③污染物不易被生物体在代谢过程中所分解的。
32与土壤生态系统关联的温室气体种类很多,由CO2、CO、CH4、N2O、NOx、NH3、H2S 和有机硫等
33.大气中氮被固定有三种方式:①自然界中的光电化学反应,如雷电作用将氮分子固定为硝酸;②人工合成氮肥;③生物固氮作用。
34.生物从环境中不断摄入浓度极低的化学物质在体内蓄积起来,可达到相当高的浓度,甚至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机体的富集系数比低位营养级生物增加的现象。富集系数(或浓缩系数)=生物体中化学物质浓度/环境中化学物质浓度。
35.生物富集需具备三个条件:①环境中污染物易被生物吸收;②在生物体内排泄和降解困难;③该化学物质在积累过程中对生物体本身未达到致命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