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园小记导学案二答案

二、研习课文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1)默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菜园概貌?作者在文中提到的种菜乐趣体现在哪些方面?重点写了哪些乐趣? 明确:作者抓住菜园是果园又是花园的特点,运用铺陈的手法,先果园,次花园,最后落笔到菜园。作者在文中告诉读者,“种菜的乐趣不只是在吃菜的时候”,“施肥,松土,整畦,下种等等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重点写了播种、管理与丰收的乐趣。 

三、(2)合作探究:文中对果园与花园美景的描写以及对延安军民开荒种菜背景的介绍是否偏离了中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后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小结。 明确:课文关于菜园面貌的描写、开荒种地背景的介绍都表现了延安军民的精神面貌,并没有偏离中心。

本文着力写菜园,旁及果园和花园以及开荒种地的大生产背景,粗看似乎有点散,但从整体来看,所有这些都是围绕菜园这条主线来写的。

作者极力渲染环境是为了渲染心境。繁茂热闹、花团锦簇的菜园美景既烘托了劳动的乐趣,又表现了艰苦年代里解放区军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第7段中对开荒种菜的描述,介绍了当时大生产运动的背景,这样由点到面,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可见一斑。

本文题为“小记”,写的也只是一个小小的菜园及自己动手开荒种菜的几件小事与个人的劳动感受,但是作者把它放到当时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中来写,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延安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火热的斗争生活,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写作方法是极其可贵的。 (解说:学生由搜集信息到对有效信息进行判断、分析、作出结论。这种思维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一定的刺激性,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 

2.品读课文,鉴赏文中的意境美与情感美,学习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手法。 

(1)朗读课文第3、4段,思考:作者笔下的果园与花园各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句最能表现中心? 明确:作者笔下的果园“热闹”、“繁盛”;花园中草花品种繁多,长得“繁茂泼辣”,显得生气蓬勃。其中“热闹”、“繁盛”、“草花不名贵,但是长得繁茂泼辣……密密丛丛地到处都是”等词、句以及描写波斯菊的句子最能表现解放区军民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2)默读课文第三部分,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劳动乐趣的段落,并说明理由。 (3)引导学生重点品味第9、10段。 ①学生闭目听课文配乐录音朗读或教师、学生声情并茂的范读,同时想像作者播种的情景、幼苗出土的情景、新苗争绿的情景以及作者暮春中午间苗中耕、夏季畦头乘凉夜谈的情景。第9、10段内容读完后,音乐可再持续放一两分钟,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尽情想像、体味田园劳动的乐趣 ②找学生口头描述想像中的情景和体味到的田园乐趣 ③这两段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语句亲切自然,充满生活气息,带着泥土芬芳。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A.……就算种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能给人很大的鼓舞。 这话闪烁着哲理的光辉,种下的不只是种子,更是希望,有希望就受鼓舞,有希望就有克服困难的力量。也正是这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火,鼓舞着边区军民战胜了重重困难,夺取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B.那些新芽……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 这里运用拟人与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瓜菜新芽的姿态,“我”对瓜菜新芽的喜爱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 C.一边人声咯咯口罗口罗……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前两句从听觉、视觉、嗅觉等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令人陶醉。第三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写作特色

1、即小见大的写法。题为小记,写的只是菜园,写了种菜的感受和体会,却放在了大生产运动的背景下,反映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伟大号召的巨大作用,表现了延安军民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2、抒发了浓烈的思想感情。直接抒发的不多,作者善于把感情融会在记叙描写之中。如菜园的环境描写及种菜的各个环节的记叙和描写都有无限喜爱的感情 3、 语言富有特色。

A准确生动,绚丽多彩。“花种得的好”——姹紫嫣红;“茎叶” ——嫩绿;“块根” ——肥硕;“果实” ——多浆。十分准确

B、动词叠字,生动形象,读来十分亲切,而且给人以一种休闲舒适的感觉。施施肥、培培土、浇浇水、抬抬手、吸吸烟、谈谈话

C、富有色彩美,给人一种视觉效果。青萝卜、紫茄子、红辣椒、红黄西红柿

D、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童话里的宝瓶”“新诗(拟人、比喻、排比、引用、反问“一首更新的诗”)”

E、使用家谚俗语。“瓜菜半年粮”“一亩园十亩田”具有生动性和表现力。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