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遗山《论诗三十首》成诗年代考辩-最新资料

元遗山《论诗三十首》成诗年代考辩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金代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系出北魏鲜卑族贵族拓跋氏(后改姓“元”),为唐代诗人元结后裔。他的诗、词、文及文学理论,都代表着金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金元时期的文学巨擘,更为元初学人奉为一代文宗。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是其文艺批评的代表作。他继承前人的文化传统,深受钟嵘《诗品》和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影响,但从论诗内容、体系、态度等方面,其意义远远超越了前人,在传统的诗论体裁中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清人翁方纲谓“先生一生识力,皆具于此,未可仅以少作目之。①”今人郭绍虞也说这一组诗“体现了一家论诗的宗旨②。” 它上承唐宋论诗诗的文学传统,下启后代的绝句创作,是古代论诗绝句作品中的集大成者。

二、《论诗三十首》之成诗年代问题

金宣宗兴定元年(丁丑,1217年),元好问正“避乱河南”。他致力于前人的诗文理论的研究与整理,编写了《锦机》一书,其书的引言云:“兴定元年,闲居河南,始集前人议论为一编,以便观览。③”此外还仿效杜甫《戏为六绝句》,写成了三十首论诗绝句,这便是文学史上有名的《论诗三十首》。作品题目下注“丁丑岁,三乡作④”,注明其写作时间。自金元至清从未有

人怀疑过。但是到了近代,却出现了疑问:一是怀疑《论诗三十首》并非元好问青年时代所作;一是认为《论诗三十首》为青年时代所作,但怀疑晚年有所改定。 (一)“非青年时代所作”辩

作品成诗年代遭到质疑,其原因在于《论诗三十首》的第二十五首和第三十首,在寓意上出现不同理解所导致的。《论诗三十首》其二十五:

?後玄都失故基,看花?在只堪悲。

?郎也是人?客,枉向春?怨兔葵。此诗是咏刘禹锡及其看花诗,并无疑问,问题是该诗是否寓有国家兴亡之旨。若有,就否定了元好问自述的“丁丑岁,三乡作”。因此,必须探讨刘禹锡《看花诗》的深层寓意。刘禹锡的《看花诗》共有两首: 其一:

紫陌拂面?,?人不道看花回。玄都桃千?,?是?郎去後栽。 其二:

百?中庭半是苔,桃花菜花?。?桃道士?何??前度?郎今又?。⑤诗歌咏花为名,讽刺为实,是刘禹锡怨刺诗的代表作。刘禹锡乃中唐诗人,以写怨刺诗出名,《全唐文》中记载:“诗豪者也,其锋深然,少敢当者。⑥”《后山诗话》谓“苏诗始学刘禹锡,故多刺”⑦。这两首诗曾轰动一时,每作一首便招祸被贬,历代文人对此两首诗颇为关注。

在元好问看来,刘禹锡虽用了比兴寄托,由于思想内容的

怨愤不够“敦厚”,艺术手法也不够含蓄,以致没有获得温柔责怨的效用。元好问受儒家影响熏陶,自然不能认同。他作诗一向态度严谨且有颇多限制,其《杨叔能小亨集引》引云:“初予学诗,以十数条自警……无怨怼,……无为?敌谤伤,……无为市倡怨恩。⑧”元好问就地取材论诗,焦点集中在“怨刺”方面,根本无涉及“国家兴亡”。近人郭绍虞亦有同感说:“诗有怨刺,即有寄托,但因此即以此诗为自寓兴亡之感,则亦非是。⑨” 而“乱后玄都失故基”这首诗被误解其含有“国家兴亡”之意,原因在于“乱后”二字,容易使人望文生义,产生亡国之后的意识。实际上,“乱后”是指战乱之后,并非亡国之后。刘因《精修集易州太守郭君墓铭》云:“金贞?南迁,元军北还,是时河朔为墟,荡然无统。”⑩故此“乱后玄都失故基”的“乱后”一词,不能误解为亡国之后,因为那时金朝虽危,但仍未亡国。元好问不可能在国未亡的情况下就先言其亡,那么此诗的写作年份也应是 “丁丑岁,三乡作”了。

(二)“青年时代所作,但晚年有所改定”辩 另外,近人对《论诗三十首》最后的定稿时间也提出了一些质疑。这些疑问主要是针对《论诗三十首》最后一篇中的“老来留得诗千首”这一句。诗中“老来”一词,似乎不符合元好问当时的身份,“诗千首”也与当时的事实不符。这个质疑也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兴趣,纷纷提出相关意见。

元好问是山西忻州人,“老来留得”是忻州方言,其中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