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唐雎不辱使命》《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

(2018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一)

(附答案)

《鱼我所欲也》《唐雎不辱使命》《送东阳马生序》

(一)《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 )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 )有所不辟( )也。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 )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 )也?由是( )则生而( )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 )贤者( )有是心( )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耳( )。 ..

一箪食,一豆( )羹(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 )而与( )之,行道之人弗( )受;蹴( )...尔而与( )之,乞人不屑( )也。万钟( )则( )......不辩( )礼义而受之,万钟于( )我何加( )焉!为....( )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 )...穷乏者得( )我与( )?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 )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 )亦不可以已( )乎?..此之谓失其( )本心( )。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5、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8、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9、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批评了见利忘义的人。

B.文章多次使用对比手法如鱼和熊掌类比,生与死对比,古与今对比等。 C.本文使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D.文章第一段,作者用拟人的方法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

四、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这对日常饮食的类比引出中心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B.第一段中用假设的方式一正一反地论述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道理。

C.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阐述了“此之谓失其本心”的观点,很令人震撼。

D.第二段分析达官贵人“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既有自家的原因,又有周济别人的原因。

五、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2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 六、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二者不可得兼。

B.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体现了孟子“性本善”的思想。

D. 文章通过鱼和熊掌、生与死的对比,从正面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 )安陵,安陵君.其许( )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 )惠( ),以大...易小,甚善(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 )唐雎使( )于秦。 ..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 )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 )韩亡( )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 )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 )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 )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 )之,虽千里不敢易( )也,岂直( )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 )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 )之怒,亦免冠( )徒....( )跣( ),以头抢( )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 )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 )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 )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今日是( )也。”挺剑而起。 ...

3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 )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 )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 )者,..徒( )以( )有先生也。”。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4、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6、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7、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8、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三、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不辱使命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即使是弱国,也是可以战胜强国的。 B.本文第二、三、四段集中描写了唐雎和秦王斗争的场面,第三段中的“挺剑而起”把这场斗争的高潮推向了顶峰。

C.本文的人物对白用得巧妙:用对白交代事情的缘由,用对白推进情节的发展,用对白展现斗争的情景,用对白刻画人物的性格。

4

D.本文的成功之处在于多方面的对比,如“易“与“不易”的对立态度,水火不容的对立人物,秦王暴戾唐雎谦恭的对立策略,成败相易的对立结果。 四、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本文第二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本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 )学。家贫,无从致( )书以观( ),...每假借( )于( )藏书之家,手( )自笔录......( ),计日以还。天大( )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 )之怠( )。录( )毕,走( )....送之,不敢稍( )逾( )约。以是( )人多以......( )书假余,余因( )得( )遍观群书。既( )...加冠( ),益( )慕( )圣贤之道( ),.....又患( )无硕( )师、名人与( )游( ),....尝( )趋( )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执( ).....经叩( )问。先达德( )隆( )望( )....尊,门人弟子填( )其室,未尝稍降( )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 )疑质( )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 )遇其叱咄( ),色( )愈( )恭......( ),礼( )愈至( ),不敢出一言( )...以( )复( );俟( )其欣悦,则又请焉。故( )....余虽( )愚,卒( )获有所闻( )。 ...

当余之从( )师也,负( )箧( )曳( )....屣( ),行深山巨谷中,穷冬( )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 )而不知。至舍,四支( )僵劲不能动,媵人( ).....

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