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学原理色彩的形成光与色彩光是自然界的一种物理

色彩学原理

第一节 色彩的形成

一、 光与色彩

光是自然界的一种物理现象。对于地球来说,最大的光源就是太阳。太阳给地球带来生命,同时也赋予世界万紫千红的色彩。我们习惯上认为太阳光是白色的,但实际上,它包含了彩虹的全部色彩 —— 红….橙….黄….绿….青….蓝….紫,这就是光谱的颜色,是人类肉眼可感知的可见光颜色。

在牛顿的光学色彩理论里,光与色彩是密不可分的,有光才会有色彩,人们之所以能够感知色彩,是因为有光照(发射光和反射光)的结果。我们把人眼所能见到的颜色,由它们的光学性质分为两大类别,一是“发射光”,二是“反射光”。

“发射光”就是光源发出的光,如阳光、灯光、计算机显示器、数码相机显示屏等,它是数字色彩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严格意义上的数字色彩的颜色,都是发射光形成的颜色。“反射光”是从物体表面反射出去的光,我们能用肉眼看到的一切非发光体的颜色,都属于反射光,如山川、天空、建筑、园林、花草、服装、家具………等等。

从物体表面反射出去的“反射光”,其颜色可以由物体表面材质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因为光源照射在物体上的光,有一部分被物体吸收,有一部分被物体反射,只有那些被反射出来的光才能被人眼所接受,这就是人眼能感知不发光物体颜色的缘故。

二、 光的色散

我们让阳光或灯泡发出的白光(发射光)透过三棱镜,把它折射到白色的屏幕上,就可以看见白色光分解成彩色光(图1-1)。光谱颜色是一条从红色到紫色柔和过渡的彩色光带,它不是仅有七种生硬的颜色(图1-2),我们平时所说的七色光,只是一种高度的语言概括。 “发射光”可以是全色光(白光),也可以是任何几种光的组合,或仅仅是一种单色的光。发射光经由光源直射人们的眼睛时,便可以看见带色光源发出的颜色。不同的色光有不同的波长,在可见光范围内,红色的波长最长,蓝紫色的波长最短。

实际上,可见光谱的每一部分都有它自己唯一的值对应,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把它们分成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种颜色。从一种颜色转换到临近的另一种颜色,靠肉眼是很难区分的,人的眼睛最多只能区分二十八万二千多种颜色。

在千变万化的色彩世界中,人们视觉感受到的色彩非常丰富,按种类分为原色,间色和复色,但就色彩的系别而言,则可分为无彩色系和有彩色系两大类。有彩色系中的任何一种颜色都具有三大属性,即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也就是说一种颜色只要具有以上三种属性都属于有彩色系。(下面我们主要以此为例进行分析)

图1-1 光的色散

图1-2 从红色到紫色柔和过渡的彩色光带

三、 色彩混合

色彩与色彩之间可以混合。它可分为“加色法混合”(也称色光混合)、“减色法混合”(也称色料混合)和“中性混合”(也称空间混合)。 (一)加色法混合

色光可以分解,也可以混合。加色法混合就是把不同色彩的光混合投射在一起,生成新的色光,所以也称色光混合。R、G、B三色是常见的光的三原色,红(Red,记为R)、绿(Green,记为G)、蓝(Blue,记为B)它们是计算机显示器及其它数字设备显示颜色的基础,这三种颜色由电子抢砰击或经其他物理方式叠加在一起,就能生成千万种色彩。它属于加色法混合,是一种光源色的混合色彩模式。 R+G=Y (红光+绿光=黄光) B+R=C (蓝光+红光=青光) G+B=M (绿光+蓝光=品红光)

图1-3 两个光原色的加色混合

R+G+B =W(红光+绿光+蓝光=白光)

图1-4 光的三原色的加色混合

一对补色光相加,生成白光。

M+G=W (品红光+绿光=白光) H+B=W (黄光+蓝光=白光) C+R=W (青光+红光=白光)

图1-5 一对补色光相加生成白光,它属于加色混合

(二) 减色法混合

减色法混合就是把不同色彩的色料(颜料)混合在一起,生成新的颜色,所以也称色料混合。

C、M、Y三色是常用的颜料的三原色。青(Cyan, 记为C)、品红(Magenta,记为M)、黄(Yellow,记为Y),它们是打印机等硬拷贝设备使用的标准色彩,分别是红(R)、绿(R)、蓝(B)三基色的补色。它属于减色法混合,是一种颜料色彩的混合模式。 M+C = B (品红色+青色=蓝色)

W-R-G = B (白光-红光-绿光=蓝光) M+Y = R (品红色+黄色=红色)

W-G-B = R (白光-绿光-蓝光=红光) C+Y = G (青色+黄色=绿色)

W-R-B = G (白光-红光-蓝光=绿光)

图1-6 两个色料原色的减色混合

M+Y+C = K (品红色+黄色+青色=黑色)

W-R-B-G = K (白光-红光-蓝光-绿光=黑)

图1-7 色料的三原色的减色混合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