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学习中,我的学生遇到了以下的几点困难:
1.如何理解V正=V逆?
2.怎么判断达到化学平衡的标志?对于变量不变的理解.? 3.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 4.对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及应用? 【解决方案】
难点1.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判断
解决策略:1、抓住化学平衡状态特征及特点。
特征1:V正=V 逆这一特征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没有大的扩展空间,那就这一点来讲我们要让学生抓住本体,即它描述的是两个方向,所以只要是一个方向的描述, 就一定不对。第二个方面是等量代换的思想,用不同的物质来表达反应速率时应利采用数学的等量代换思想,转换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就是化学平衡状态。配备相应的习题,总结规律:同边异向,一边同向,比例计量。
特征2:各组分浓度不变。
题目中往往没有直 接给出各组分的浓度量关系,而是用平均摩尔质量、密度、压强等的变化来描述,而且有时采用恒温、恒容体系,恒温、压强体系,学生面对这些很容易糊涂,我们主要从本质入手,即这个物理量是不是只有平衡时不变,即某一变量不变时可以做达平衡的标志。对于密度、平均摩尔质量不变时,如何判断它们是否为平衡的标志,这就需要对它们进行转化。(密度= 气体总质量/体积 平均摩尔质量=气体总质量/气体总物质的量)。然后根据不同的方程式的特点,分别讨论在不同条件下分子、分母的特征变化,就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难点2: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对外界条件浓度和压强的改变区分不开,如对平衡体系
2NO2 N2O4,恒温恒容时,向密闭体系中充入二氧化氮,平衡的变化是按浓度改变考虑还是按压强变化考虑学生不清楚。
1
解决策略:抓住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异同。浓度的改变是改变单一组分,而压强的改变时等倍数的改变所有组分的浓度。让学生本着这样一个标准去衡量,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如在恒温恒压密闭容器中充入氩(氩不参与反应),充入氩气后体积变大,各组分浓度同时减小,所以相当于减小整个反应体系的压强。 难点3:充入惰性气体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解决策略:抓住 压强对化学反应速度影响的本质———是否影响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是否引起浓度的改变)。如恒温、恒容体系充入惰性气体,体积不变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不变,所以速率不变。恒 温、恒压体系充入惰性气体,压强不变,体积变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少了,所以速度一定变化。从影响问题的最核心的点入手 ,抓住本质的判定依据。问题自 然迎刃而解。
【实际教学中的作法】:
(一)做好与必修教材的衔接,促使学生学习能力螺旋式上升
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他们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中首先要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做好与必修教材的衔接。分析选修四与必修教材的相关内容设置,不难发现做好平均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的状态、可逆反应的v-t图等内容的教学铺垫,将有利于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在处理好教材衔接的同时,另一方面,针对必修、选修都有的内容,教学中要做到源于必修、又高于必修,促使学生学习能力螺旋式上升。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1、改变实验形式,将必修2时的验证性实验全面地改为设计探索性实验,让学生熟练掌握控制实验变量的方法,学会从大量的实验现象和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下结论,并能够以此结论进行实验最佳条件的选择与控制,从而在实验教学中落实科学方法教育的渗透。2、对必修2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如必修2中学生对于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基本上比较肤浅,停留于物质的百分含量是否变化、正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的层面。而对于混合气体的总压、总体积、总物质的量、各气体的分压、各气体的体积、体积分数的理解是十分含糊的。因此在教学中很有必要对必修2所学的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进行复习与丰富,以便为后续学习化学平衡移动、等效平衡扫清障碍。3、增加必修2中未涉及的内容。如增加必修里面并未涉及的压强对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的速率
2
的影响。引导学生讨论等温等容和等温等压条件下,体系中无关气体的通入对速率的影响,使学生深入理解压强的改变只有引起了浓度的变化,才会对速率产生影响,从而为各种情况下化学平衡的移动打下基础。又如引入一点外界因素对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为化学平衡的学习打下基础。再如利用书本绪言中建立的活化分子碰撞模型来让学生深层次的理解速率变化的本质,使他们能灵活的判断各种情况下速率是否变化,而非仅仅记住结论。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现有效教学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其内容特点是既抽象又具体。一方面它的理论解释对学生而言是全新的,有些反应的深层本质学生接触不到,只能凭思考想象,增大了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该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有大量鲜活的事实,从而容易引发学生联想。根据上述特点,为实现有效教学,本章中我采用了如下策略及方法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1、利用已有知识,实现类比迁移 2、运用模型建构,降低思维难度
化学平衡知识内容较为抽象,比较、假设、模型建构是学习该部分内容的主要方法,教学中要注意学科方法的渗透,加强假设、模型建构等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化学原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以便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如在分析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时,我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这样一个模型,想象一个带有可滑动活塞的密闭容器 ,若将活塞推进,容器体积减小,反应气体浓度增大,即增大压强;若将活塞拉出,容器体积增大,反应气体浓度减小,即减小压强。用上述模型再分析恒容下充入惰性气体或与反应无关的气体,以及恒压下充入惰性气体或与反应无关的气体,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大大降低了思维难度,有利于学生接受。
3、注重问题引领,促进认知发展
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以及平衡移动是化学平衡问题中的重难点,学生接受较为困难。为此,在新课教学中,我精心设置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领,使学生对平衡的学习更加细化,从而促进其认知发展。如在进行“化学平衡建立”的教学中,就“平衡标志”问题我进行了如下一些设问,引领学生充分讨论从起始到达到平衡过程中,各种物理量的变化情况。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