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建筑141 姓名:娄成俊 学号: 建筑认识实习调研报告
——大成殿,天贶殿中的古建筑形制探讨
前言:今夏,在班导师的带领下,我们组团前往齐鲁大地,感受建筑艺术从古至今的历史变迁。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且坐拥东岳泰山,自古便是汉文化繁盛之地。近现代以来,中国逐渐打开国门,山东半岛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经历德国,日本等列强的殖民管制,地域文化更加多元化,其当地的建筑也融入了西方哥特,巴洛克等多种形式。我们这次我们前往的三个目的地可以分别探讨中西方两种建筑布局。青岛1897年被德国占领,随后德国人在此建起了一系列德意志风格建筑,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欧洲近现代建筑艺术美学的倾向。泰安的岱庙天贶殿,曲阜的孔庙大成殿是东方三大殿的其中两座,在其最高规格的建筑样式中,我们可以充分中国古建筑的魅力。
摘要:天贶殿、大成殿作为中国宫殿式建筑的集大成者,重檐庑殿顶,九开间,黄色琉璃瓦,都意味着在这两组建筑群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建文化价值。因此,在此次旅程中,我选取中国宫殿式建筑这一视角,对此进行探索,以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形制,与现代建筑的关联。
关键词:框架结构,屋顶形式,屋脊装饰
似古希腊迅速代之以垒石柱,且增加负重1中国古建筑结构综述
中国古建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次加砖石墙,致脱离“架构”而成“垒石”制。 瓦混用。一座中国式建筑,可明显的分作三大部分:台基部分,柱梁部分,屋顶部分。台基是砖石混用。由柱脚至梁上结构部分,直接承托屋顶处则全是木造。屋顶除少数用茅茨,竹片,泥砖之外自然全是用瓦。而这三部分——台基,柱梁,屋顶可以说是我们建筑最初胎形的基本要素。
1.1中国古代特有的框架结构形制
上图便是我在孔庙一殿堂中观察到的框架结构,通过榫接梁柱间严丝合缝。这架构制的特征,影响着其外表样式,有以下最明显的几点:(一)高度无形的受限制,绝不出木材可能的范围。(二)即极庄严的建筑,也是呈现绝对玲珑的外表。结构上既绝不需要坚厚的负重墙,除非故意为表现雄伟的时候,酌量增用外,(如城楼等建筑)任何大建,均不需墙壁堵塞部分。(三)门窗部分可以不受限制,柱与柱之间可以完全安装透光线的细木作——门屏窗牖之类。实际上,在玻璃被发明之前,中国古建室内已有极充分的光照。北方因气候关系,墙多于窗,南方则反是,可伸缩自如。
中国“架构制”与别种制度(如高矗式的哥特建筑,或西欧最普通的古典派“垒石”建筑)的最大分别:(一)在支重部分完全倚赖立柱,使墙的部分不负结构上重量,只同门窗隔屏等尽相似的义务——间隔房间,分划内外而已。(二)立柱始终保守木质不
1.2与现代建筑一脉相承
20世纪以来,随着钢筋混凝土,钢化玻璃等新型建材的诞生,以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为首的一系列前沿建筑师,开始摒弃传统的欧式石料建筑,开始了对框架结构建筑的探索。当我在游览在这两大建筑群之中,细致地观察建筑的结构及屋顶上精美的花纹,不禁感叹,我国的传统建筑原来早已采用了这种领先的建造技术。
2屋顶的特殊地位
屋顶本是建筑上最实际必需的部分,中国则自古不殚烦难的,使之尽善尽美。使之在切合于实际需求之外,又独具一种美术风格。
2.1屋顶的等级形式
中国受传统儒家礼学思想,社会有着等级制度。这种等级的区分也在建筑的方方面面中体现。最为高级的是重檐庑殿顶,庑殿顶又称“五脊顶”,由一条正脊以及四条戗脊组成,用于佛殿、皇宫的主殿等重要建筑中。其次是重檐歇山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歇山顶结合了直线和斜线,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棱角分明、结构清晰的感觉。之后是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等级最低的悬山顶,硬山顶,皆为双坡屋顶,区别在于悬山顶在两侧宽于山墙,多见于南方,因为南方多雨,宽檐口更适应天气的变化。这两种屋顶基本在民居及配房中使用,也多见于江南园林,为了营造出一种特别的意境。另外两种是攒尖顶和卷棚顶,攒尖顶主要用于塔,亭,卷棚顶是对硬山顶和歇山顶的一种新型创造,主要特点是将正脊改为了卷棚式,极大的丰富了屋顶形式。在岱庙中慢慢地走,仔细地看,可以发现许多卷棚顶在硬山,歇山中的应用。
2.2飞檐的形成
中国古建最大的特点便是适宜人居,随环境变化不断改善。屋顶最初即不止为屋之顶,因雨水和日光的切要实题,早就扩张出檐的部分。使檐突出并非难事,但是檐深则低,低则阻碍光线,且雨水顺势急流,檐下溅水问题因之发生。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古人发明了飞檐,用双层瓦椽,使檐沿稍翻上去,微成曲线。又因美观关系,使屋角之檐加甚其仰翻曲度。这种前边成曲线,四角翘起的“飞檐”,在结构上有极自然又合理的布置。正是因为飞檐的形成,建筑结构才开始变得交错和精巧,也才有了这样的勾心斗角。
2.3屋脊装饰
鸱吻是建筑屋脊上的一种建筑构件,确切地来说它位于建筑屋脊的正脊两端。传说鸱吻是龙的儿子,这位龙子特别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正如下图我在天贶殿拍到的栩栩如生的鸱吻构件。
中国古代建筑大都是土木结构的,屋脊是由木材上覆盖各种瓦片构成。檐角最前端瓦片因处于最前沿,要承受整条垂脊瓦片向下的推力作用,加上大风冲击,很容易掉落。因此古代工匠用瓦钉来固定檐角,在对钉帽
的美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动物形象,在实用功能之外进一步被赋予了装饰和标示等级的作用。瓦钉也逐渐演变成走兽造型。
这些造型精致的走兽放在屋脊上,一般在外面的“仙人骑凤”和最后面的垂兽是必须要摆放的。除此之外,其他神兽必须按照建筑的等级按一定次序进行摆放,一般最多只有九个。然而故宫太和殿是个例外,作为明清帝王举行盛大典礼的场所,屋脊拥有十个神兽,这是全世界仅有的,除象征着皇权威严,至高无上外,大概也意味着只有皇帝才配享受“十全十美”的待遇。大成殿上九个走兽静静地端坐了几百年,看尽了风风雨雨,看遍了人情冷暖。
3结语
以前在我脑海中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为何中国建筑在历史的长河中走向了木制结构发展的道路,而不像西方主要是砖石式建筑。这样的极大弊端便是木质结构不易保存,想想中国的多少古建在战火与火灾后昔日光彩不复存在。在这次考察后,我很深地体会到了其中的缘由。中国古建筑更多是以人居的理念去构筑,包括以框架结构来加强屋宅的通风,用翘起的飞檐加强室内采光,以延展的屋檐调节雨水的流向让建筑更加适应环境。而木材本身便是最贴近大自然建材,试想住在冰冷的石砌建筑中在缺光少火古代是多么的不舒适,而木质建筑恰恰能满足这一切。其次,木制建筑修建速度快,能在短短几年内建起庞大的宫殿群,这是适应
古代帝王的需求的。中国古代朝代更迭频繁,每朝都需要新的建筑来体现自己的权威,帝王没有耐性去用几十年去等待石制建筑的建成。且欧洲的石垒建筑多是给上帝居住,只有在稳定的中世纪才有可能耗费200年建巴黎圣母院,600年建科隆大教堂。
尽管如今混凝土建筑早已代替了木制,但这种以人为本的建造理念不能被当世所抛弃,这恰恰是给当代建筑师的警醒。现代建筑正朝向两种极端,一种是各地的建筑越来越趋于相同,完全没有对当地文化的思考,与地域环境不相适应,正如王澍所言,我们的建筑正走向迷失。另一种是建筑纯粹追求奇形怪状以博人眼球,然而实际的使用功能却存在各种缺陷,还对土木结构工程师提出了巨大挑战。
好的建筑首先应该要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这也是建筑最本质的用途。其次要让人看着舒服,有着良好的感受,最后才是让它成为地标,让人印象深刻。在我们的学生时代,应该好好地去了解古人为我们留下的这些瑰宝,这些是我们建筑文化的根,我敢笃定,完全抛弃过去的创新一定是走得不长远的。正如美酒,酿地越久,愈加香醇。我希望中国古建能一直延续,成为我们创作路上永不枯竭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林徽因.林徽因建筑文萃.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其钧.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