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学”与“行”之结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研学旅行:“学”与“行”之结合

作者:段茹宏

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17年第04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研学旅行逐渐被提上教育教学的日程,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学校管理者、学生及家长、旅游部门等都对此存在很多模糊的认识。从《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到2014年《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再到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短短几年之间,政策在不断完善。

但在当前,还有不少人不能很好地认识研学旅行与课堂学习和一般旅游的异同。事实上,研学旅行既不同于一般的课堂学习,也不同于一般的旅游,对于其“学”与“行”都应有特殊的要求。在操作层面,只有实行“学”与“行”的紧密结合,才能确保研学旅行的质量与效果。 一、研学旅行之“学”

研学旅行属于学习方式的一种,相对于一般的课堂学习,研学旅行之“学”具有目的性、趣味性与实践性的特征。 1.研学旅行中“学”之目的性

研学旅行之“学”具有明显的目的性,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研学旅行是“学”与“行”相结合的学习,“行”是手段,“学”是目的。其次,相对于课堂学习的目的性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研学旅行之“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更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安徽省教育厅在2012年印发的《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研学旅行“是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和自然,在体验中学习和锻炼,培养学生刻苦学习、自理自立、互勉互助、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和精神”。教育部等部门2016年发布的意见,在各地试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研学旅行的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研学旅行中“学”之趣味性

多年来,我们的教学改革一直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研学旅行之“学”较一般的课堂学习具有更浓厚的趣味性。首先,研学旅行之“学”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就是说,突破了课堂教学学习时间上的制约,相对灵活;突破了课堂教学场地的制约,天地更宽。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研学旅行之“学”对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研学旅行以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强调学生与社会多层面、多维度的接触与联系,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最后,在教学手段方面,研学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行之“学”主要让学生通过个人体验来达到学习目的。比如,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学习中华传统美德,了解祖国的历史,感受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意志坚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相较于说教意味浓厚的课堂教学,这种学习具有更强的趣味性,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研学旅行中“学”之实践性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说教育必须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而这恰恰是课堂教学的软肋。虽然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一直在朝实践方向努力,但效果并不理想。研学旅行正是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而提出的。研学旅行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研学旅行之“学”充分发挥了教学的实践功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升华知识和运用知识。实际上,研学旅行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融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亲身体验、资料收集、专家点评、集体活动、同伴互助、文字总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部的要求和各地开展研学旅行的实践看,研学旅行的内容安排遵循由乡土乡情到县情市情,再到省情国情的由近及远的顺序,是比较适宜的,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 二、研学旅行之“行”

研学旅行根本的目的在于“学”,“行”只是“学”的手段。可是,在现实操作中,许多家长将研学旅行当作学校安排的旅游活动,而一些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将研学旅行与校外活动、第二课堂混为一谈,不少旅游部门更是将研学旅行作为拓展旅游业务的商机。这些模糊认识会导致研学旅行效率低甚至使之产生异化。

与一般的旅游相比,研学旅行之“行”具有手段性、知识性、安全性特征。 1.研学旅行中“行”之手段性

目前之所以很多人对研学旅行前景不看好,关键是对研学旅行产生了误解。研学旅行固然离不开旅行,但研学旅行之“行”只是手段,倘若将研学旅行之“行”仅当作一般的旅行,家长就会认为其性价比不高,从而缺乏积极性;假若将研学旅行之“行”与一般的旅游混为一谈,旅游部门就可能将研学旅行异化为赚钱的手段。从研学旅行“行”之定位看,“行”属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是学校组织的、学生的集体活动。既然研学旅行之“行”只是手段,那么其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学”,“行”要为“学”服务,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與此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 2.研学旅行中“行”之知识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虽然也是旅行,但这种旅行对知识的要求更高。首先,一般的旅游重在娱乐、休闲、放松,是游客调节生活的手段,而研学旅行的“行”更强调教育的主题体验与主题交流。其次,从知识的储备和获得来说,一般的游客在出行前可能会去搜索旅游攻略,了解景点的相关情况,但是研学旅行作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教学组织方不但事先要对旅行路线和目的地的知识内涵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而且要和研学旅行基地方沟通教学内容和活动组织方式,使学生能通过“行”提高实践能力。最后,一般的旅游活动,旅游部门更关心的是游客是否满意,因此导游经常通过讲笑话、名人趣闻逸事的方式,甚至不惜曲解景点知识来讨得游客的欢心。但是对于研学旅行来说,其“行” 更注重知识的获得。学生的兴趣当然需要调动,但绝不能通过歪曲背景知识、散布奇谈怪论来实现,而是必须建立在真实、丰富的背景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 3.研学旅行中“行”之安全性

目前研学旅行之所以难开展,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安全问题。研学旅行的特殊性和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教育、交通、旅游等部门未雨绸缪,做好研学旅行的各种防范性工作以及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也正因为如此,教育部等部门的文件明确规定了安全性原则:“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安全。”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这样的研学旅行体系構建,也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出的符合安全性原则的体系要求。

三、研学旅行品质之保障

既然研学旅行有自己的特殊要求,为了保障研学旅行不走样,就必须保障“学”之品质和“行”之品质。 1.“学”之品质保障

作为有组织的、集体学习活动的研学旅行,为保证“学”之品质,学校必须精心准备,而不能仅仅把研学旅行当作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首先,各中小学要按照文件精神,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游而不学或学而不游。其次,在准备研学旅行时,要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精心确立主题,使研学旅游具有教育性。最后,在设计研学旅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要保证活动的教育性,同时又要使活动不失趣味性。 2.“行”之品质保障

“行”是研学旅行的手段,是载体。基于“行”之手段性、知识性、安全性特征,保障“行”之品质,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其一,打造高质量的研学旅行项目。要围绕主题深入挖掘,而不是走马观花,单纯地浏览景点。研学旅行不能为了吸引学生及家长眼球,单纯地以性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