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园林分析

植荷花,盛夏之时,荷香四溢。远香堂北面对主池,池中土山为两小岛,把池水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山南水面开阔,山北溪涧清流。土山主次起伏,山上设“雪香云蔚亭”、“待霜亭”与远香堂互为对景。

“荷风四面亭”坐落在池水中央,三面环水,一侧临山,犹若半岛。西首三曲桥可通“柳阴路曲”廊,南面五曲桥与“倚玉轩”相连。它将水池划分为东西两部,是中部园中的交通枢纽。它是“远香堂”与“雪香云蔚”之间的衔接,既不影响它们之间的对景关系,又使游人在亭中饱览主景的优美情调。

(二) 绣旖亭、枇杷园、玲珑馆、海棠春坞、听雨轩,此一组景点在中部景观建筑空间富有变化,枇杷园可谓是园中园,枇杷园在黄石假山与绣旖亭之间,

山势转折怒出,恰好将进园的圆洞门挡没于视线之外,而从牡丹坛南望,才能看到枇杷园的圆洞门,透过圆洞门南望,便可看到树茂峰秀的嘉实亭,如一幅宋人圆扇工笔画。进入枇杷园内返身北望,可见到土山上的雪香云蔚亭掩映于花木之中,又是一幅写意山水画景。

园内设有玲珑馆、嘉实亭等建筑。从枇杷园经玲珑馆往北又到一个独立小院“海棠春坞”。此小院内有海棠两株,翠竹一丛。两侧各有一小天井,景色鲜美。此小院空间结构为著名园林艺术专家张家骥教授称作“堪为中国造园艺术独特的往复无尽流动空间理论的杰出典范。”

(三) 小沧浪、小飞虹、志清意远、玉兰堂,此一组景点在中部景观的西南面。池水从主池分出,弯曲流至此地,形成水院。以幽曲取胜,幽雅静穆。“志清意远”是明式小庭院,建筑古朴,布局得体。东连小沧浪,西接玉兰堂,北倚得真亭,曲廊萦绕,环境幽静,意境深远。南临一泓碧水,池旁散植五角枫,每当深秋,枫叶红透,一棵牛筋扑斜卧在水面,葱绿青翠,野趣盎然。“小飞虹”廊桥独如彩虹在微微高起的三跨石梁上,朱红色立柱,上复走廊,造型古朴,色调淡雅,映卧池面,水池荡漾,桥影势若飞动,将亭、廊、桥置于一体,别具风格。

(四) 香洲、见山楼。香洲在远香堂西,建筑为旱船式样,三面伸出水中,形似画舫,上楼下轩,船头是台,前舱为亭,内舱是阁,船尾为楼,由亭台楼阁组合而成。见山楼在远香堂北部土山西北部池中,三面环水,是一座两层建筑,楼上三间,四面配和合窗,推窗远

望,可见园外景色。楼西侧用假山石叠成的没有台阶的斜坡之梯,增添盘登真山的情趣,取代了上楼的楼梯,极为巧妙。

(五) 拙政园中部景观东有复廊与东部相通,西有柳阴路曲游廊与西部相接,

长廊回绕似封未封,形成一种景观完整的感觉。中部景观根据中国画理在景深层次感的处理上极为突出。站在见山楼上南望,自曲桥、四面亭、香洲、直至南面廊桥、小沧浪水院,水面从开阔至狭窄,从坦荡至幽深,沿水建筑形式不同,层次变

化丰富。反之,由小沧浪凭槛北望,透过小飞虹,遥见荷风四面亭,以见山楼作远处背景,空间层次深远,景色各异。中部景观疏密得当,虚实相生,水流面积占有三分之一,冈埠树木,假山直道比例适度,设计者为使空白处不显得空荡,往往设亭、轩进行补白,如东部复廊北端的绿旖亭等等。

综上所述,本文从全局上把握整个园林的造景特点和风格,对苏州拙政园进行赏析。同时,从造景手法的角度出发,对景区内典型景点进行漏景、框景、借景、对景、抑景、隔景等相关分析。 三.布局分析

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3/5(另一资料:1/3)。池广树茂,景色自然,

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 (“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

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并立时顿感到这里可欣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西部其它建筑还有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

东部原称“归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约31亩,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均为移建。

拙政园的建筑还有澄观楼、浮翠阁、玲珑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等。 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四.造景要素及主要景点分析

石头、水池、山丘、亭台、楼阁为拙政园的造景要素。 秫香馆

秫香,指稻谷飘香。此处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 48幅,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落地长窗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妆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 天泉亭

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亭北平岗小坡,林木葱郁。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亭内有口古井,相传为元代大宏寺遗物。此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

小飞虹

苏州是水乡,拙政园是水园,有水必有桥。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朱

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虹,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起隔景作用

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

拙政园中部西南一座廊桥,黛顶红栏的小桥横卧在水波涟涟的水面上,宛若飞虹,故得名小飞虹。在苏州的众多园林,别无二处,是拙政园经典景观之一。

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和经典景观。

苏州是水乡,拙政园是水园,有水必有桥。拙政园里有石板桥、石拱桥等,小飞虹的型制很特别。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

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虹,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