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诈骗之定性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诉讼诈骗之定性分析

作者:闫雨 黄华生

来源:《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版》2010年第12期

一、基本案情

2007年8月24日,江西荑江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江公司)总经理梅某因资金周转问题向徐某借款x 7Y~LA,民币,井约定一个月后归还。到期后,徐某多次讨要未果,使萌发报复梅某的想法,复印了谊张借条,2008年5月初徐某利用其妻替荚江公司办理贷款保存荚江公司印章之机,在借条的原件上加盖荚江公司的公章、法定代表人章,然后又找到律师雷某商量,共同伪造了以荚江公司为担保人的协议书并加盖荚江公司的公章、法定代表人章。2008牟5月16日,梅某连本带息共计32万元人民币还给了徐某,徐某则将复印伪造的借条还给了梅某。2008牛5月19曰,雷某在明知梅某已经将欠款全部还给徐某后,仍帮助徐某以加盖美江公司公章及法定代表人梅某印章的借条原件及伪造的协议书,向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法院以借贷纠纷为由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荚江公司还款共计557500元。法院依法受理后。根据徐某的申请将荚江公司妁资金账户冻结,导致荚江公司经营困难。后来查明,这是一起徐某和雷某策划实施的诉讼诈骗案。

二、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徐某、霄某构成诈骗罪(未遂)。理由是诉讼诈骗属于三角诈骗,宜将该行为定性为诈骗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徐某无罪,雷某构成帮助伪造证据罪。理由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2002年10月24日(关于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作了相关规定。

第三种意见认为,徐某、雷某无罪。理由是帮助伪造证据罪情节严重无明文规定,该案诈骗未成功,情节未达严重,因此,徐某、雷某均不构成犯罪。

三、评析意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笔者同意第一种意见。 (一)以诈骗罪定性之理由

徐某、雷某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诉讼诈骗行为。所谓诉讼诈骗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提起民事诉讼为手段,提供虚假的陈述,出示虚假的证据,使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从而获得财产或财产上利益的行为。虽然诉讼诈骗与普通诈骗存在一些差异,但仅是外在表现形式不同,并不影响其行为的诈骗性质。结合我国刑法关于诈骗罪规定和刑法理论,把诉讼诈骗作为诈骗罪处理是完全合理的。理由如下:

首先,行为人实施的被骗人与被害人并非同一人的诉讼诈骗的主要客体与诈骗罪的客体没有区别。我国刑法学界大多数观点认为诉讼诈骗行为既妨害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又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笔者认为,诉讼诈骗行为是侵犯了双重社会关系,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该行为所重点侵害的法益应该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对于复杂客体的问题主要看刑法侧重哪一方面的保护。对于侵犯复杂客体的犯罪,完全可能按其侵犯的主要客体进行处罚。典型的如刑法关于抢劫罪的规定,同理,就诉讼诈骗而言,行为人根本目的在于非法占有公私财产及财产性利益。其所实施的一系列妨害司法机关正常活动的行为均是为其根本目服务,所以诉讼诈骗的主要客体与诈骗罪的客体没有区别。就本案而言,徐某、雷某伪造一系列虚假证据的行为虽然妨害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但是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这些伪造的证据非法取得被害人梅某的财产,所以其所侵犯的主要是梅某的财产所有权。从这点上看,徐某、雷某的诉讼诈骗行为符合诈骗罪对于犯罪客体的要求。

其次。从诈骗罪的主客观方面看,诉讼诈骗也完全符合诈骗罪的主客观构成要件。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欺骗他人,使他人陷入错误。并使之处分财产的行为。对于诈骗的方法手段刑法并没有作出限制,只要足以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即为刑法意义上的欺骗。由于诈骗罪侵犯的是公私财产所有权,所以受骗者与被害人是否必须为同一人不是成立诈骗罪所必须的内容。由此可知这里的“对方”并不限于财物的被害人,一切具有处分财产权限或处于可以处分财产地位的人均可以成为受骗者。诈骗罪的基本构造是:“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一一对方(受骗者)产生错误认识一一对方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一一行为人或第三者取得财产一一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害。”川对于诉讼诈骗而言,行为人主观上基于非法占有他人公私财产目的,客观上实施了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虚构了与被害人之间根本不存在的民事关系,向法院提起虚假的民事诉讼,在这里法官虽然不是被害人。但是法官具有财产处分的权力,因此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诈骗行为,至于诉讼诈骗中被骗人是法官而非被害人这一点并不能否认行为人成立诈骗罪,诈骗罪的本质体现在基于他人意思瑕疵而取得财物,其手段并没有限制,通过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获得他人财产只是一种欺骗的手段,法官基于错误的认识处分被害人的财产,使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失,但是从根本上讲,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的真正原因是因为行为人的虚假诉讼行为所导致,行为人的诉讼诈骗行为与被害人的财产损失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对于诉讼诈骗而言,行为人以虚假的证据向法院提起民事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讼一一法官产生错误认识一一法官基于虚假证据作出处分裁判一一行为人或第三人取得财产一一被害人依照判决交付财产。因此诉讼诈骗与诈骗罪的本质相同。都具有“骗”的根本属性,其本质都是基于他人的意思瑕疵而取得财物,完全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本案中,徐某、雷某虚构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借款事实,并伪造一系列虚假证据加以证明,妄图通过法院的判决非法占有被害人梅某的财产,完全符合诈骗罪的主客观构成要件。 最后,

(二)以帮助伪造证据罪定性之不妥

在正面论证了本案应当以诈骗罪定性之后,以下还有必要对本案定性的第二种意见即主张以帮助伪造证据罪定性的意见进行否定性分析。

对于诉讼诈骗问题,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2002年10月2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以下简称(答复))指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所侵害的主要是人民法院正常的审判活动,可以由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作出处理,不宜以诈骗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伪造证据时,实施了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印章、人民团体印章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280条第2款的规定,以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追究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有指使他人作伪证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307条第1款的规定。以妨碍作证罪追究刑事责任。”这一答复是本案第二种定性意见的主要依据。但是。笔者认为,本案以帮助伪造证据罪定性存在以下明显不妥:

第一,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答复)完全忽视了对于被害人财产的保护,同时也是对诈骗罪构造的误解,其不合理之处显而易见。依据(答复),对于诉讼诈骗要么做无罪处理,要么以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定罪处罚,要么以妨害作证罪或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定罪处罚。根据{刑法)第280条第2款规定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对于妨害罪证罪(刑法)第307规定“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司法工作人员犯本款的从重处罚”。对于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刑法)第307条第2款规定“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而

第二,本案以(答复)作为定罪的依据将导致荒谬的结论。从案件事实来看。徐某在本案中起主要作用,雷某仅起次要作用。如果认定徐某无罪,而对雷某定帮助伪造证据罪,显然极不合理,这种司法结论有损刑法的公平正义。顺带指出,就(刑法)第307条第2款规定的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而言,在立法上也是有缺陷的。刑法仅对当事人以外的人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的行为做否定性评价,但对当事人本人毁灭、伪造证据的行为却未加以规定,从逻辑上讲主次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