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第一节 概述
酸碱滴定以水溶液中的质子转移为基础,酸碱平衡是酸碱滴定法的基础。 第二节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一、质子论的酸碱概念 (一) 酸碱的定义
广义——凡能给出质子(氢离子)的物质称为酸 凡能接受质子的称为碱
酸失去质子后变成碱,而碱接受质子后变成酸,这种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性质称为共轭性,对应的酸碱构成共轭酸碱对
酸和碱都可以是中性分子,也可以是阴离子或阳离子。 两性物质:有些物质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被称为~ (二) 酸碱反应的实质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质子的转移,而质子的转移是通过溶剂和质子来实现的
溶剂和质子:是氢离子在溶剂中的存在形式,若以SH表示溶剂分子,HA代表酸,酸和
溶剂作用生成溶剂和质子(过程见书P43)
酸碱反应是两个酸碱对相互作用,酸(HA)失去质子,变成其共轭碱(A-),碱(B) 获得质子,变成去共轭酸(BH+),质子由酸HA转移给碱B,反应的结果是各反应物转 化成他们的各自的共轭碱或共轭酸。
按照质子论,酸碱中和反应没有盐的生成。
盐的水解反应、电解质的电解过程都是酸碱质子转移反应
酸碱是相对的,在不同的化学反应中,物质是酸是碱,取决于反应中该物质对质子亲和 力的相对大小。因此当讨论某一物质是酸是碱时,不能脱离该物质和其它物质(包括溶 剂)的相互关系。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可表现出不同的酸碱性。 对一定的酸,溶剂接受质子的能力越强,酸性则越强。 (三) 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
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在溶剂分子间发生的质子转移反应(溶剂的质子自递常数Ks) 水的质子自递常数又称为水的离子积Kw (四) 酸碱的强度
酸碱的强度用其平衡常数Ka,Kb来衡量,Ka,Kb值越大,酸/碱越强
在水中共轭酸碱对HA和A-的离解常数Ka和Kb间的关系为Ka*Kb=Kw,pKa+pKb=pKw 酸的强度与其共轭碱的强度是反比关系,酸愈强(pKa愈小),其共轭碱愈弱(pKb越大) 二、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 (一)酸的浓度和酸度
酸度: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严格的说是氢离子的活度,用pH值表示
酸的浓度:是指在一定体积溶液中含有某种酸溶质的量,即酸的分析浓度。 (二)酸碱的分布系数
在弱酸/弱碱平衡体系中,存在的多种形体的浓度分布是由溶液的酸度决定的 (三)酸度对酸碱型体分布的影响
对于一定的酸/碱,分布系数是溶液酸度的函数
1. 一元弱酸溶液
δ1随着pH的增高而增大,δ0随着pH的增高而减小。
当pH
当溶液的Ph=pKa1时,δ0=δ1,Ph=pKa2时,δ1=δ2,当Ph
酸碱反应的本质是质子的转移
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酸失去的质子数应该等于碱得到的质子数,这种质子等衡关系称为质子条件,其数学表达式称为质子条件式。
质子条件式是处理酸碱平衡计算问题的基本关系式
“零水准法”书写质子条件式,选择溶液中大量存在并参加质子转移的物质为“零水准”,然后根据质子转移数相等的数量关系书写质子条件式。 质子条件式中不出现零水准物质
在处理多元酸碱问题时,对得失质子数多于1个的产物要加上得失质子的数目作为平衡浓度前的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