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推荐阅读《水浒传》教案

《名著推荐与阅读指导<水浒传>》

学情分析

十四五岁的八年级学生,对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应该不会陌生。他们在此之前的学习或生活当中或多或少有所接触,影视节目在寒暑假多次滚动播放。因此,他们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这种了解不够深刻、全面,必须引导他们阅读和欣赏。

教学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要求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达400万字以上。

《水浒传》这本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是课程标准推荐阅读书目之一。但在学生平时的阅读中,他们大多只关注故事情节,而忽略了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因此,我决定带领学生通过对重点段落章节的阅读、探究,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入地了解它的艺术性、思想性。但它是一部长篇小说,要完全在课堂上学习,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这堂课上,只是简单介绍这部作品,让学生认识到它的价值,了解它的艺术魅力,并通过片段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赏析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水浒传》这部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能结合作品故事情节来分析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片段的学习,掌握小说阅读赏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及其他文学名著的兴趣,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2、初步了解《水浒传》这部名著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3、通过片段的学习,掌握小说阅读赏析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文本:

运用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 二、整体感知、导读文本。

1、作家作品简介:(多媒体显示。)

施耐庵,( )人,一般认为是《水浒传》最早的创作者。祖籍苏州。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曾在钱塘一带做过几年官,其余时间一直以教书为业,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即为他的门生。

《水浒传》是我国小说史上的第一部以 ( )为题材的 ( )。 2.全书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至第七十一回,写( ),是梁山好汉的个人英雄传奇故事;第二部分从( ),是梁山事业发展壮大的写照和梁山好汉的集体传奇故事;第三部分从八十三回至一百回写( ),是梁山起义的最终悲剧。

3、写作背景与主题:《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当时的社会非常的黑暗,在位皇帝徽宗只知吃喝玩乐,终日不理朝政。蔡京、高俅、童贯等奸臣把持朝政,他们与地方官吏勾结、狼狈为奸,贪污受贿、横征暴敛,再加上地主恶霸与豪强劣绅的无法无天、横行霸道,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被迫起来进行武装反抗。因此,整个北宋时期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小说中描写的宋江、方腊等起义,就是以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为依据的。

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作品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 )的罪恶,成功的塑造了一大批起义英雄的生动形象,歌颂了他们( )精神。

三、精读片段,分析人物形象 1、读懂小说就要读懂故事

你读过或看过哪些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2、读懂故事就要读懂人物

根据描写文字猜人物。绰号、人物抢答。 3、要读懂人物就要读懂细节 速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了解段落大意或找要点时,可快速浏览、跳读,对于精彩章节要精读、细读,觉得意犹未尽时,还要回读。

(1)结构梳理,感知侠义之举: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片段的大概情节。 (提示)鲁达为什么要打?有没有直接打?怎么打法?打的结果如何?

(2)品评人物,感受侠义之举: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个故事中,你认为鲁达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主要从这个人物的言谈、举止对人物性格进行品评,并予以适时点评。)

(3)精读三拳,细品侠义之举:

①“三拳”分别打在什么部位?“三拳”各自从什么角度写的?每一拳下去,郑屠各有什么反应?鲁达又是如何对待的?

②作者为什么要如此详写三拳? 播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片段

4、各抒己见,辨析“侠义”之举:水浒英雄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今天我们的社会也有这样那样的令人激愤的现象,我们是否也应该像水浒英雄一样“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四、归纳方法,课堂小结

概括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多媒体展示) 五、课外延伸,作业布置

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水浒传》,并选择一个专题进行自己的研究,可以分析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也可以就小说中的精彩情节或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写2—3篇读书笔记。

参考题目《我眼中的×××》

《我最喜爱的文学形象──×××》等。 六、板书设计

水浒传

人物 情节 环境

教学反思: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