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4《古代诗词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剿?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初步感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祖籍甘肃天水,隋朝末年其先人迁至中亚,李白幼时又随其父迁居四川江油青莲乡。
左迁,贬谪。天宝七年,王昌龄因为不拘小节,被贬为龙州县尉,当时正在扬州漫游的李白听闻此事,特地写了这首诗寄给远在龙标的好朋友,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关心与同情。 研读与赏析
首句写景,且点明时令。诗人于景物中独取随风飘散的杨花,以及啼声“不如归去”的子规鸟,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第二句写闻讯。
后两句抒情。作者以形象思维的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