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大【现代教育原理】1-5形考作业答案大全参考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3. 简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4)倡导建构的学习; (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4.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四、案例分析题(共 1 道试题,共 25 分。) 1. 我们拿什么激励学生?

7月15日,在河南省少年先锋学校的餐厅里,一群优等生正悠闲地喝着红酒,啃着鸡腿,而另一群成绩不好的学生则在旁边侍候着……这是该校暑期夏令营中的一幕。学校根据分数将学生分为“上士”“中士”“下士”三个级别,上士的午餐是三菜一汤和一杯象征身份的红酒,中士的午餐是两菜一汤,下士则要先服侍上士吃饭,替他洗涮餐具后才可以吃饭。

问题:你对该学校的做法有什么看法?请从价值观教育或学习动机激发两个方面分析。 【答题参考思路】

动机的产生源自现实的内驱力,即个体需要将自身需求与外在客观条件、自身发展水平等相结合,在客观条件允许,个体心理水平达到,个体才能觉察到欲求的存在,从而自觉地将欲求转化为动机。动机有高低之分。

从价值观教育而言,应当赋予学生的是民主、平等的观念,包括责任心、诚信等符合当代发展潮流高尚的价值观,而不是灌输等级、贵贱之别的落后的价值观。

05任务_0028

一、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对教育产生的制约和影响,具体表现在( BCD )等方面。 A. 教育目的

B. 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C. 教学内容

D. 教学方法、教学设备 E. 教学组织形式

2. 教育先行的理论基础在于教育是具有( ACD )的产业。 A. 基础性 B. 教育性 C. 先导性 D. 全局性 E. 可持续性

3. 家庭教育的特点包括( ABCDE)。 A. 先导性 B. 感染性 C. 权威性 D. 终身性 E. 针对性

4.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递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它们是( BCDE )。 A. 学会反思 B. 学会认知 C. 学会做事 D. 学会共同生活 E. 学会生存

5. 学校教育内容的具体规范形式包括( ABCD )。 A. 课程计划 B. 课程标准 C. 教科书 D. 作业 E. 考核

6. 夸美纽斯提出的影响至今的三个教学原则是:( ACD)。 A. 直观性原则 B. 前景教育原则 C. 巩固性原则 D. 循序渐进原则 E. 平行影响原则

7. 我国以法令的形式颁布并在全国推行的第一个学制是1904年公布的( B ),它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 壬戌学制

8. 晏阳初在实施乡村教育中概括出的“三大方式”是( BCE )。 A. 文艺教育式 B. 社会式 C. 学校式 D. 生计教育式 E. 家庭式

9.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 ABCE)。 A. 教育者 B. 受教育者 C. 教育内容 D. 教育方针 E. 教育手段

10.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该话出自( C )。 A. 《中庸》 B. 《论语》 C. 《学记》 D. 《说文解字》

二、名词解释(共 3 道试题,共 15 分。) 1. 教育规律

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以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或关系。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层次、本质联系的反映,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永恒性。 2. 研究性学习

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各种探索活动,获得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3. 义务教育

是指由国家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或者:(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中的定义)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三、简答题(共 4 道试题,共 40 分。)

1. 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教育的应对措施及改革趋势是什么? (1)追求教育民主化,发展全民教育; (2)实行主体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倡导学会关心,加强人文教育; (4)追求教育的终身化,构建学习化社会;

2. 简述如何发挥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人的身心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育发挥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它要受到以下多方因素的制约: (1)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2)教育的自身状况; (3)家庭环境的因素;

(4)社会发展状况。

教育如果能得到以上各方面条件的积极配合,就能充分发挥出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3. 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有哪些? (1)受教育者是学校存在的主体。

(2)受教育者及其活动是学校职能部门及其管理的中心。 (3)受教育者是学校和教师评价的主体。 (4)受教育者是教育任务完成的主体。

(5)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制约着教师的教。

(6)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他们各自的独立性、选择性、需要性和创造性,有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主观能动性。

4. 简述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 (1)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2)重视早期教育;

(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4)寻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 (5)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

(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四、案例分析

1. 老师被起绰号\茶煲\扇全班学生耳光

日前,从化太平中学初中一年级某班的同学,因有人将班主任老师花名为“茶煲”写进周记,而让班主任知晓自己“花名”被学生叫了个遍,班主任一怒之下先让40余名学生自掌嘴巴,其后这些学生又被该老师几乎逐个扇了耳光。 问题:从依法施教的理念以及师德两个角度分析该教师的行为。 【答题参考思路】

(1)依法施教的理念: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确立了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其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我国相关法律也规定了青少年儿童的如下权利:生存权、受教育权、受尊重权、安全权。

(2)师德:良好的师德首先表现在对学生的热爱上,然后有“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孩子还处于一切尚未定型的成长期,所以才需要教育。他们难免会犯错误,而犯错也应该成为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契机。

05任务_0029

一、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杜威对教育性质判定的几个命题是( ACD )。 A. 教育即生活 B. 教育即模仿 C. 教育即生长

D.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E. 教育即训练

2. 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确立了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一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 ( BDE)。 A. 无歧视原则 B. 保护儿童原则 C.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D.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E. 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

3. 晏阳初在实施乡村教育中概括出的“三大方式”是( BCE )。 A. 文艺教育式 B. 社会式 C. 学校式 D. 生计教育式 E. 家庭式

4. 赫尔巴特把教学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ACDE )。 A. 清楚(明了) B. 识记 C. 联合 D. 系统 E. 方法

5. 夸美纽斯提出的影响至今的三个教学原则是:( ACD)。 A. 直观性原则 B. 前景教育原则 C. 巩固性原则 D. 循序渐进原则 E. 平行影响原则

6. 教育先行的理论基础在于教育是具有( ACD )的产业。 A. 基础性 B. 教育性 C. 先导性 D. 全局性 E. 可持续性

7. 下列内容哪些属于社会教育的特点( BCDE )。 A. 系统性 B. 多样性 C. 群众性 D. 补偿性 E. 开放性

8.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 ABCE)。 A. 教育者 B. 受教育者 C. 教育内容 D. 教育方针 E. 教育手段

9.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该话出自( C )。 A. 《中庸》 B. 《论语》 C. 《学记》 D. 《说文解字》

10.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BCE )。 A. 教育即生活 B. 社会即学校 C. 生活即教育 D. 学校即教育 E. 教学做合一

二、名词解释(共 3 道试题,共 15 分。) 1. 教育目的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要求。 2. 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指的是以一定的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为服务社区,社区依赖于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 3. 教育方针

是由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提出的,带有法律效力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方向、目的、道路的总体规定。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宗旨。

三、简答题(共 4 道试题,共 40 分。) 1. 简述学生的时代特点。

(1)主体意识增强。主体性主要指三方面内容: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信息获取方式多样; (3)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 (4)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2. 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教育的应对措施及改革趋势是什么? (1)追求教育民主化,发展全民教育; (2)实行主体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倡导学会关心,加强人文教育; (4)追求教育的终身化,构建学习化社会; (5)谋求教育的国际化,注重教育的本土化。

3. 简述教学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

(2)建构学生个性化的多元智力结构;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4. 简述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

(4)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教育和社会实际;

(5)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课程评价基本只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

四、案例分析题(共 1 道试题,共 25 分。) 1. 我们拿什么激励学生?

7月15日,在河南省少年先锋学校的餐厅里,一群优等生正悠闲地喝着红酒,啃着鸡腿,而另一群成绩不好的学生则在旁边侍候着……这是该校暑期夏令营中的一幕。学校根据分数将学生分为“上士”“中士”“下士”三个级别,上士的午餐是三菜一汤和一杯象征身份的红酒,中士的午餐是两菜一汤,下士则要先服侍上士吃饭,替他洗涮餐具后才可以吃饭。

问题:你对该学校的做法有什么看法?请从价值观教育或学习动机激发两个方面分析。 【答题参考思路】

动机的产生源自现实的内驱力,即个体需要将自身需求与外在客观条件、自身发展水平等相结合,在客观条件允许,个体心理水平达到,个体才能觉察到欲求的存在,从而自觉地将欲求转化为动机。动机有高低之分。

从价值观教育而言,应当赋予学生的是民主、平等的观念,包括责任心、诚信等符合当代发展潮流高尚的价值观,而不是灌输等级、贵贱之别的落后的价值观。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