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原稿

中美关系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引言

40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到中国访问,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经过6年多艰难探索,两国在1979年1月1日实现正式建交。

40年间,中美关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道路是坎坷曲折的,成果也 是全面丰硕的。作为世界上两个各具影响的大国,中美关系今后的发展趋向, 对两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未来前景都攸关紧要,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深切 关注。

2012年10月14日,中国驻美国大使张业遂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过去10年里,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中国经济总量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

张业遂说,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中国世界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美重新打开交往大门40年来,在中国几代领导人和美国历届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总体保持了稳定发展势头。过去10年可以说是中美关系迅速发展的10年。中美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最富活力的双边关系之一。

1. 中美关系的历史沿革

1.1972-1989 中美关系的蜜月期

中美关系基础原本非常薄弱,几乎是从冰点开始的。1949年10月,新中 国在美苏冷战对峙的国际大环境中诞生。美国对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中国充满敌意,纠集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安全上包围的敌对政策,同时还与台湾当局缔结军事同盟,直接阻挠中国统一大业。后来,中美两国还在朝鲜和越南打了一场半的“热战”,致使双方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相互僵持和敌视状态,几乎没有任何来往。直到1954年,在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期间中美开始有所接触,并于1955年8月1日开始举行大使级会谈——这也成为当时中美之间唯一的沟通渠道。到1970年2月20日,双方共举行了136次会谈,历时15年的“马拉松式谈判”在实质问题上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被称为“聋子的对话”。 理查德·尼克松于1969年就任总统后,美国面临着战后史上罕见的内外交困局面:首先,越南战争已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大掣肘。更重要的是,在与苏联的战略竞争中,美国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尤其是苏联借美国深陷中南半岛之际,不仅加强了向中东、南亚与中美洲等地区的扩张,而且在战略核力量方面赶上了美国,使美国的国家安全形势空前严峻。其次,美国国内出现持续滞胀局面,经济危机频发,美元地位不断下降,面临经济转型的巨大阵痛。最后,美国社会围绕越战而分裂,价值观认同危机使国家动荡不安。概言之,美国的自身安全,繁荣和价值观等国家核心利益经受着巨大冲击,因此其全球地位遭遇了整个冷战时期最严重的挑战。同时,随着珍宝岛事件爆发,中苏关系全面破裂,濒临战争边缘,对中国来说,苏联成了首要安全威胁

上述现实开始推动中美从各自利益的大局出发,抛开意识形态分歧,探索并成功找到了进行合作的基础,即遏制苏联。中美在1972-1989年的战略合作期间,

由于双方国家核心利益的一致性/兼容性远超分歧,特别是在头等重要的国家安全方面利益高度一致,因此两国对彼此的认知由此前的意识形态敌人迅速转为地缘政治的“准盟友”,外交互动也以良性方式运作,合作的战略基础一直十分稳固。尽管双方围绕台湾问题产生过激烈交锋,但在安全、经济等更广领域进行了合作。在经济方面,尽管由于中国处于改革开放起步期,中美经济交往仍十分有限,但美国依然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外部力量之一。例如,中美间的贸易、投资、旅行、互派留学生等已成为常态,美国成为中国外国直接投资(FDI)的第一大来源国,而且正如美方在1984年年初宣称的那样,其目标是“推动中国独立于苏联集团之外……在中国经济中引入市场动力和机制,扩大中国通主要工业化民主国家的联系”,帮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总之,1972-1989年是中美关系史上的“蜜月期”,双方在战略、安全和经济等多个领域展开了深入合作,并最终实现了彼此的国家核心利益

随着美苏冷战在20世纪80年代末趋于终结,中美虽然都解决了外部安全威胁这一根本问题,但两国关系却受到巨大冲击。共同威胁的消除使中美合作得以维系的战略基础大为削弱,双方核心利益中的一致性/兼容性急剧衰减,分歧和冲突因素开始显现。显然,此时中美两国核心利益中的一致性/兼容性已让位于分歧和矛盾,随之而来的是双方对彼此认知的逆转和对抗情绪的上升。这一点反映在外交互动中,就是两国在1989年夏天进行的制裁——反制裁交锋。中美关系急转直下

因此,从1989年到1992年,中国领导层从国家利益出发,开始为中美关系探索新的战略基础。首先,透过当时国际国内的一系列重大事态,中国政府认识到,要想实现政治稳定、国家安全和经济现代化等国家核心利益,中国必须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提高民众生活水平,而这些都有赖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并扩大开放,其中一个稳定、健康的中美关系至关重要。其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仅没有变,而且在冷战后更加突出,因此中国的改革开放能扩大中美共同利益,从而有助于两国关系发展。基于此,邓小平于1991年又提出了对美政策的“16字方针”: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最终,以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开始以全面市场化改革和加快对外开放、积极融入现有国际体系作为实现自身核心利益的战略选择;同时,这也在事实上增强了美国作为全球化时代国际体系主导者的地位,符合美国的总体国家利益。相应地,中美对对方的认知也摆脱了1989年后的对立思维,开始将彼此定位为战略合作伙伴,积极的外交互动也随之恢复。这样,两国战略合作关系建立在了新的稳固基础上。在这期间,尽管双方在台湾、西藏等政治问题上的分歧有所突出,并且一些特殊事件曾对两国关系造成困扰,但合作成为中美关系的主流。

在外交实践上,克林顿政府时期的“接触战略”成为美国全球战略和对华政策的基石。在小布什任内,美国对华政策的防范成为虽有所增加,但大体延续了克林顿的接触模式。总的来说,中美关系在此期间处于不对称相互依存状态,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但由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较弱,因而这种状态有助于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国际环境、国际市场和先进技术,客观上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当然,对中国的接触也使美国获益匪浅;美国不仅获取了大量质优价廉的工业品,经历了冷战结束后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合作和开放态度增强了美国作为全球领导者的合法性,有助于美国维

系其国际地位。’,

然而,由于苏联解体使美国国内的胜利主义思潮弥漫,美国在后冷战时代出现了严重的战略失误:在国内,源于“里根革命”的新自由主义被两党奉为圭皋,其中的市场原教旨主义使经济金融化,为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国际上,美国利用无人匹敌的军事优势,接连发动两场战争,最终陷入过度伸展。美国似乎再度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而且此次由金融危机衍生出的经济、社会矛盾更为复杂和难解。

反观中国,自1992-2009年,在国内形成改革共识并扩大开放后,经济社会实现了高速发展1992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仅为4200亿美元,不到美国的7%;到2009年,中国的经济规模达5万亿元,接近美国的40%。可以说,中美相对实力的迅速缩小,尤其是美国从2008-2009年开始出现的战略困境,极大改变了美方对中美关系的认知。在美国看来,中国已成为一个有力的竞争者甚至挑战者。在这样的认知下,奥巴马政府以重返亚太战略为抓手,开始“超越接触”,从战略层面加强对中国的防范与威慑:

中美之间的合作与分歧

是世界格局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冷战后全球化持续

发展,将世界日益紧密地“笼”在一起,各国联系密切、利益交融、安危与 共、相互依存的程度前所未有,“零和游戏”的空间缩小。许多危及人类安全

和生存的威胁成为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应对,需要国际社会合 作解决。传统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与抵制,世界 秩序要求新的安排和思维。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目标。 “中美关系正在恶化”是当前颇为流行的一种说法。相比奥巴马刚刚入主 白宫,两国关系气氛确实不如以前。但从中美关系4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当

前两国关系仍属于良好发展阶段。

首先,中美高层交往的密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中美两国元首三年间共 会晤11次。双方高层互访更是接连不断。中美已建立60多种磋商机制,涵盖

外交、经贸、金融、能源、环境、执法、人文和安全各个领域。特别是中美 全面客观地评价中美关系现 状,对维持两国关系发展的气氛 和环境,以及亚太地区的稳定 与合作大局,都有现实和长远意 义。 17

中美关系的现在与未来 战略和经济对话、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两个高级别机制,对双方加强沟通、 增深相互了解、推动两国实质性合作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两国对双边关系的战略认知较为明确。建设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 关系是中美双方的重要共识。两国也都将彼此关系视为当今世界最重要双边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