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课本页码:9—13;教参页码:26—3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规律。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3)说出基因型、表现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所揭示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教育。
(2)通过对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的总结,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教具准备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课件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需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二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第二课时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自由组合定律
第1课时(时间:2015年11月 4日)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学习对遗传的现象,原因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为二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过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同是一对夫妇生下的孩子存在着许多差异,有的孩子表现了父亲的特征,又有与母亲相似的性状,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任何生物都不止表现一种性状,后代表现的性状可以是亲本性状的组合。那么,在传宗接代的过程中,亲代的多种多样的性状又是遵循什么规律传给后代的呢?孟德尔通过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揭示出了遗传的第二个基本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屏幕显示课题: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回顾:孟德尔揭示分离定律时所采用的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是怎样?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今天我们学习的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揭示仍然经历这一科学研究过程,孟德尔的问题是通过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的。
1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两对) 孟德尔是用豌豆的哪两对相对性状来进行实验的?
豌豆种子的粒色:黄色和绿色;豌豆种子的粒形:圆粒和皱粒。 问题一:F1代的性状表现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无论正交和反交,F1代全为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 问题二:F1自交,F2代出现了几种性状表现?比例是多少?与亲代相比有什么不同?课件展示遗传图解
F2代出现了四种性状表现:黄色圆粒315粒、黄色皱粒101粒、绿色圆粒108粒、绿色皱粒32粒,其比例接近9﹕3﹕3﹕1。与亲代相比,F2代不仅出现了两种与亲代相同的性状即亲本性状——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而且出现了两种与亲本不同的新性状即重组性状——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
问题三:F2代中两种新性状(重组性状)与亲本性状有什么关系?
刚好是两亲本不同性状的重新组合的结果,即黄色可以和圆粒拆开与皱粒组合,绿色可以和皱粒拆开与圆粒组合。
如果就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分析,即黄﹕绿和圆 ﹕皱分别是多少?这说明了什么? 粒色:黄色﹕绿色=(315+101)﹕(108+32)=416﹕140≈3﹕1 粒型:圆粒﹕皱粒=(315+108)﹕(101+32)=423﹕133≈3﹕1
上述数据说明,豌豆的粒色和粒形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了分离定律,并且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对其他相对性状没有影响。
两对相对性状实验中F2的9﹕3﹕3﹕1数量比与一对相对性状实验中F2的3﹕1数量比有什么关系?
从数学角度分析,9﹕3﹕3﹕1是(3﹕1)的展开式。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是每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结果3﹕1的乘积——(3﹕1),即(3黄﹕1绿)(3圆﹕1皱)=9黄圆﹕3黄皱﹕3绿圆﹕1绿皱。
那么,为什么F1代只有黄色圆粒一种性状?F2代为什么会出现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两种新性状(重组性状)?其实质是什么?这就是孟德尔在实验中所发现的问题,孟德尔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呢?
2.对自由组合解释(提出假说)现象的
孟德尔首先假设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不同的遗传因子控制,且这两对遗传因子在传递过程中彼此是独立的。
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孟德尔认为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来控制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那么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的体细胞中有几对遗传因子?如果用Y(y)和R(r)来表示粒色和粒形,那么纯种的黄色圆粒和纯种的绿色皱粒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如何表示?
分别有2对遗传因子,黄色圆粒可用YYRR表示,绿色皱粒可用yyrr表示。(此处边问边画遗传图解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上节课我们还学到遗传因子在配子里是成单存在的,那么上述两个亲本产生的配子的遗传因子又是如何表示的?
纯种黄色圆粒产生的配子可用YR表示,纯种绿色皱粒产生的配子可用yr表示。 两亲本杂交时产生的配子YR和yr结合,所产生F1的遗传因子组成就是YyRr。F1代体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