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一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一中

2020届高三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检测

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9年10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让我们从一个中国美学界非常熟悉的概念说起,这就是“距离”。这里的距离,主要指“心理距离”。时间与空间都可有距离,但只有当时空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时,才能成为审美的条件。“心理距离”的一个经典例子是“海上大雾”。海上航行如遇到大雾,会使人呼吸不畅,耽误行期,甚至可能出事故,让人忧心忡忡。但如果人们在心理上与这些切身的考虑拉开距离,就会看到,远近的景色都被大雾罩上了朦胧而神秘的面纱,仿佛你被带入梦幻境界,一时难分天上人间。

“心理距离”说的优点在于,它对传统的来自于康德和叔本华的审美和艺术“无功利”的观点作了很大的修正。审美与艺术欣赏,并不在于追求一种纯而又纯的无概念和无功利,更不是新生儿那样的“天真的眼睛”,相反,它所做的,是通过拉开“心理距离”使概念和功利得到暂时的消除,在审美欣赏的那一瞬间不想到概念和功利。“无功利”是说审美欣赏中不夹杂任何功利的考虑,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概念、道德和功利,这些因素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知觉。“心理距离”的观点提供了一个可能,这就是将这些思考和体验放在—定距离中来看。不是幸福本身,而是我们对幸福的回味可以成为歌;不是痛本身,而是痛定思痛可以成为诗。拉开一定的距离来观看最切身的感受,可使它们成为审美欣赏的对象。

当然,“心理距离”观点也存在一些缺陷。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心理距离”说实际上仍是一种“审美态度”说。依据这种学说,讨论对象的美是无意义的,只要主体有了审美态度,就可以从对象中获得审美的感受。实际上,人不可能像打开电灯开关,或者扳动汽车离合器一样,依赖于一个简单的、有意识的操作就可以形成或改变对待对象的态度。面对大雾,不想行程耽误和危险可能降临,只是幻想进入了仙境,一般人没有这番修炼功夫,也不应把审美寄托

- 1 -

在这种修炼功夫上。我们还是需要保持对审美对象的状况和环境状况等因素的考虑,否则就会将美学研究指向一个纯主观的对心理状况和心理调适能力的要求,这样的美学是有缺陷的。

因此,与其谈论“审美距离”,不如说“审美视角”。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一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对待大雾,能镇定自若并欣赏雾中美景,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我们常常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时所需要的,不是有意识地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距离,而是一种对生活美的发现。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认为摆出一种态度即可。其实,这与其说是态度,不如说是能力,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

(摘编自高建平《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的审美观认为审美是“无功利”的,而“心理距离”说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B. 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心理距离”,在审美欣赏时可以暂时消除概念和功利等的影响。 C. “心理距离”说认为,讨论对象的美是无意义的,只要主体有了审美态度就可以获得审美感受。

D. 拉开一定的距离,对幸福的回味、最切身的痛苦都可以成为如歌如诗的审美欣赏对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心理距离’’的概念入手,逐层分析其优缺点,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 文章分析了“心理距离”说存在的主要缺陷,同时指出了其可能带来的危害。 C. 文章最后提出“审美视角”说,是对“心理距离”说及“无功利”观的缺陷的修正。 D. 文章多次提到“海上大雾”这个经典例子,但表述方式不同,论证目的各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不可能轻易形成或改变对待对象的态度,所以我们需要考虑对象和环境状况等因素。 B. 要避免美学研究中可能存在的指向性错误,最好是以“审美视角”代替“审美距离”。 C. 艺术教会我们发现美,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的人缺乏艺术素养,无法感受生活中的美。 D. 摆出一种审美态度固然可以发现美,但对生活美的发现本质上是一种能力而不是态度。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然

- 2 -

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与之相反”错。与“无功利”相反即“有功利”,“心理距离”说的观点是审美时不可能完全抛开功利,但在审美的那一瞬间要通过“心理距离”不想到功利,是“去功利”,“去功利”不是“有 功利”。C 项,“‘心理距离’说认为”错。该项表述的内容不是“心理距离”说的观点,而是作者基于它推演出来用以指出其缺陷的观点。D 项,“痛苦都可以成为如歌如诗的审美欣赏对象。”错误,痛苦本身不会成为诗一样的审美对象,原文说“不是痛本身,而是痛定思痛可以成为诗”,强调“成为诗”一样的审美对象的不是“痛苦”本身,而是“思痛”时获得的感悟或情感升华等。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审美视角”说并未涉及审美的功利问题,与传统的审美“无功利”的观点并无直接联系,更无修正其缺陷的表现。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A项,因果不成立。即使人们能轻易形成或改变对待对象的态度,也依然要考虑审美对象和状况和环境状况等因素,原文说“一般人没有这番修炼功夫,也不应把审美寄托在这种修炼功夫上”,“……否则就会将美学研究指向一个纯主观的对心理状况和心理调适能力的要求,这样的美学是有缺陷的”。B项,“最好”之说绝对化。C项,说法武断,“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的人缺乏艺术素养,无法感受生活中的美”错误,艺术固然能教会我们发现美,但并非一定要接受艺术教育才能感受生活中的美。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 3 -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