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概论》读书笔记

看考博书籍最重要的是做笔记,帮助自己搭建一个知识框架,给这些催眠的文字做模块化管理。

以下是我考博时看彭吉象的《艺术学概论》的读书笔记,这份笔记还结合易英和其他几位作者的书籍内容。考博答题时可以根据以下框架,加入自己的专业知识,写出条分缕析的论文。后面有考试的重点与策略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1.客观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柏拉图认为,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而现实又是对理式的模仿。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在朱熹看来,“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文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2.主观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在尼采那里,主观意志被说成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尼采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做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前者是用美的面纱来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使人沉湎于梦幻中;后者却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使人在极度的情绪放纵中来揭开人生的悲剧面目。 3.模仿说或再现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形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 一形象性

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中国美学十分重视“传神”。不但反映了对象的本质特征,而且表现了艺术家对生活、人物的理解。造型艺术常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溶在客观形象之中。另一些艺术门类,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为客观因素消溶在主观因素之中。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艺术欣赏中,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感动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一切事物都是在带有偶然性的个别形象中,体现出带有必然性的共同本质和规律来。艺术形象的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艺术典型,就是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艺术典型更加独特,也更加普遍,它是艺术形象的凝练与升华。典型必定具有个性鲜明的艺术独创性,而且又能非常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二主体性

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艺术产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使得作为生产主体的人能够从中直观自身。艺术创作的主体性,集中表现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使得艺术成为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辩证统一。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 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作品凝聚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和深刻理解,渗透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当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打上了各自不同的主体性烙印。 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由于欣赏者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不同,使艺术欣赏打上欣赏主体的烙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欣赏活动中,欣赏主体和艺术作品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艺术作品总是引导着欣赏者向作品所规定的艺术境界运动,另一方面,欣赏主体又总是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能力来改造和加工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艺术鉴赏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主体性贯穿于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意味着创造性与创新性。

三审美性

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为艺术品。艺术也正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终于完成了由实用向审美的过渡,成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和更加典型。艺术又是人类审美意识物质形态化的表现。 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艺术作品中。艺术中的“真”,并不等于生活真实,而是要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化“真”为“美”。艺术中的“善”,也并不是道德说教,同样要化“善”为“美”。生活中“丑”的东西,同样要通过审美特征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能动创造变成了艺术美,作为艺术形象它已经有了审美意义。 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从内容出发去选择最恰当的形式以加强艺术的表现力,从而使得艺术的形式美日益丰富和发展。艺术的形式美,不能脱离艺术的内容美,因为艺术的形式美在于它生动鲜明地体现出内容。

第二章艺术的起源 一艺术起源于“模仿”

德谟克利特就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亚里士多德更进一步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用的方式不同”。对于原始艺术来说,“模仿”确实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不是目的。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悠闲。

二艺术起源于“游戏”

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来的,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曾经被许多人所信奉。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席勒在他著名的《美育书简》中指出,人在现实生活中,既要受自然力量和物质需要的强迫,又要受理性法则的种种约束和强迫,是不自由的。人只有在“游戏”时,才能摆脱自然的强迫和理性的强迫,只有通过“游戏”,人才能实现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

的和谐统一。席勒进一步认为,人的这种“游戏”本能或冲动,就是艺术创作的动机。在这种无功利、无目的的自由活动中,人的过剩精力得到了发泄,从而获得快乐,亦即美的愉快的享受。斯宾塞又进一步发挥。他认为,人作为高等动物,比起低等动物来有更多的过剩精力。“游戏”的主要特征是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发泄这种过剩精力时获得快感和美感。人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无非也是一种“游戏”,美感就是从“游戏”中获得发泄过剩精力的愉快。谷鲁斯认为,游戏活动在为将来的实际生活做准备或做练习。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过剩的精力来从事“游戏”,动物的“游戏”可以归结为过剩精力的发泄,而人的“游戏”则是为了精神需要的满足,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

三艺术起源于“表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克罗齐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直觉,直觉的来源是情感,直觉即表现,因而,艺术归根结底是情感的表现。科林伍德认为,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列夫·托尔斯泰就认为艺术起源于传达感情的需要。苏珊·朗格才符号学美学出发,进一步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品就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艺术活动的实质就在于创造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但是,把艺术的起源归结为“表现”,脱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脱离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实际情况。

四艺术起源于“巫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文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原始人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弗雷泽在《金枝》一书中,更是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弗雷泽认为,人类最早是想用巫术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这显然是办不到的;于是,人类又创立了宗教来求得神的恩惠;当宗教在现实中也被证明是无效时,人类才逐渐创立了各门科学,以此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但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又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原始时代的巫术活动是直接和当时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

五艺术起源于“劳动”

普列汉诺夫进一步指出:“劳动先于艺术,总之,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原始人经过了数百万年的劳动实践,才逐渐锻炼出灵巧的双手和高度发达的头脑,形成了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形成了人所特有的感觉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且逐渐形成了相互之间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人,也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劳动中工具的制造标志着人类文化的起源。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完成了一个异常漫长的自然身心的“人化”过程,形成了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其中包括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但是,艺术的产生却不能简单地完全归结为劳动。阿尔都塞提出了“多元决定论”(Overdetermine),认为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巫术礼仪活动,同原始人的采集、狩猎等生产活动和社会群体交往活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渗透到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各个方面的原始文化,艺术才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

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功能 一审美认知作用

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一方面是文艺具有认识社会、历史的作用;另一方面具有认识自然现象、增长多方面知识的意义。艺术活动具有反映与创造统一、再现与表现统一、主体和客体统一等特点,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