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方向,找规律,给方法
——浅谈高考小说文本阅读之设题特点及解题技巧
从化六中 谢青云
内容摘要: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提出了明确的高考改革目标,更加注重个性化解读。小说阅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得试题的设置更具开放性,因此,课改后的高考为小说入选阅读文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此外,从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和它在中学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来看,小说阅读的考查也该在高考中占有一席之地。小说是08年备考的热点,并将逐渐成为高考的“新宠”。熟悉小说文体特征,把握小说设题特点,掌握解题技巧,运用术语规范答题,将大大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关键词:文体特征 规律 术语 解题技巧
一、小说文本阅读的考点分析
2007年是新课改后高考的第一年,语文试题(广东卷)在试卷结构和题型安排上作了一些调整,最大变化是现代文阅读增设了选考题。选考题主要包括实用类(传记、访谈、新闻、报告文学等)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散文和小说)文本阅读。文学类中的散文文本阅读在以往的高考试卷中占据绝对的地位,而小说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日常阅读中读得最多的文体,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很少出现在高考试卷阅读材料中。1985年和1990年的高考题目中曾经涉及小说的阅读理解,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卷和夏季高考辽宁卷的现代文阅读材料选用了小说这种体裁,分别为《雁阵》和《认识自我》。2007年海南、宁夏卷选考的文学类阅读选用了小说《林冲见差拨》。用作考试命题材料的小说往往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即通常称谓的“微型小说”。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其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
考查重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从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来设题;同时考查学生评价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命题范围主要有:(1)赏析人物(①分析塑造手法;②把握人物思想性格;③通过社会环境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鉴赏人物形象;④分析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行动、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2)把握故事情节;(3)体味环境描写;(4)鉴赏语言,注意从作品实际出发对人物语言的个性、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进行具体分析;(5)探究性试题,在整体感知文
章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品味选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如这篇文章在写法、语言、形象方面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某个人物?对文中的哪些观点赞成或不赞成,为什么?不同人物、文本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如何评价?
考题选材:一千多字的微型小说将是小说考查的重点对象,命题也可能会选取长、中、短篇小说的某一个片段或情节进行考查。试卷阅读材料的选择以现当代的中外名篇或名家之作为主,作品内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
题量赋分:广东卷设题一般为3题共15分,题型有选择题和主观表述题。
二、小说文本阅读的设题特点及解题技巧
由于小说是由环境、情节、人物三要素构成的,因此在小说阅读中,对小说三要素的抓取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审环境,析背景。
小说阅读要想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小说的主旨,往往要从小说描写的环境入手。因为小说中事件的产生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要在特定的环境中生成,离开环境事件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就考试题中所选的微型小说而言,往往融环境描写于情节发展、场面交代,或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情绪的描述之中,讲求“不写之写”,在“没有背景”中见背景;寥寥几笔点染,却透着一种时代氛围或情感氛围。在阅读文本时,尽可能从“只言片语”中,读出小说创作的时代因素、情感因素等,为准确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打好基础。
在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有两种: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解题时可按下面步骤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