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与文学第七讲

第七讲 酒习俗与中国文学

酒作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

饮料,毫无疑问对中国文化发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一般认为,酒的起源是以农耕经济基础的,当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余粮食后,才开始酿酒的。如方心芳在《对<我国古代的酿酒发酵>一文的商榷》一文中指出:“在农业出现前后,贮藏谷物的方法粗放。天然谷物受潮后会发霉和发芽,吃剩的熟谷物也会发霉,这些发霉发芽的谷粒,就是上古时期的天然曲蘖,将之浸入水中,便发酵成

酒,即天然酒。人们不断接触天然曲蘖和天然酒,并逐渐接受了天然酒这种饮料,于是就发明了人工曲蘖和人工酒,久而久之,就发明了人工曲蘖和人工酒。”华夏民族很早就进入了定居农耕社会,这就为酒的诞生提供了重要先决条件。学术界认为,5000-6000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和公元前4000-500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均有陶器和农作物遗存,具备了酿酒的物质条件,但无法确定在那时我们的先民是否掌握了酿酒技术。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龙山文化时期酿酒已成为较为发达的行业。和酿酒业的发展相伴随,出现了一系列和酒的

起源、酒德等相关的故事传说,如关于酒的发明,《世本》云:“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吕氏春秋》亦言“仪狄作酒”,等等;关于酒德,《战国策·魏策》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故事:“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于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这些标志着酒文化已经形成。在后世,酒文化蔚为大观,在文学作品中有着鲜明体现,并对文学创作的主题和题材等发生了深广影响。

一、中国文学中所反映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