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期末考试题库(2)

绪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一>(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的的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都真的性质、木得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二>(4)马克思主义是由他们的后代继承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化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为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P3

3.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理论来源P5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P5

7.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11

8.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P12

第一章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

二,“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

界本身的关系怎样?我们的思维能不能实现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的标准。(简答)P23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五行”“元气”“水”“气”“火”“原子”(多选)P23

4.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5.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判断)P25

6.“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指的是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P25 7.时间指物质的持续性、顺序性。P26

8.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简答)P27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的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 社会发展的动力;改良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0.意识的能动表现?(简答)P29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选)P32

12.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选择)P34

世界是一个整体,体现联系的普遍性

15.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对立统一揭示了事物

1

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花边规律,否定及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P40 16.唯物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P46

17.在唯物辩证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P48 1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相互关系(论述)P42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通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两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

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

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人物,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点、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19.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想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多选)P49

20.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要求我们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多选)P53

第二章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P58

5.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的能动反应。

6.能动反应基本特点:P66 (1)摹写性(2)创造性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情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情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69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

2

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两个基本条件:P69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践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2)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

9.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P74

10.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P78

(1)在认得认识活动中,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多重限制,所获得的认识并不都是真理,难免会产生谬误。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人类认识的发型、真理的获得,正事通过谬误的不断产生和不断排出来实现的。所以真理和谬误是人类认识中的UI对永恒的矛盾,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2)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这是就认识确定的对象和范围来说的,在确定的对象范围内,与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与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一种认识不能在确定条件下既是真理又是谬误,在确定的认识和范围内,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 (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第三章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P102

2.唯心史观的缺陷有哪些?(多选)P102 (1)没有一进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2)把社会历史看成经济发展史 (3)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4)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名词解释)P103 4.道德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

系的行为规范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的以及人们的信息,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P105

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P108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6.什么是生产力?P110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时间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的物质力量。 三要素:(1)劳动资料 (2)劳动对象 (3)劳动者

7.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历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P116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两部分组成。

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P118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其次,上层建筑队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再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 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看上层建筑

9.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姿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0.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1.划分阶级标准是经济范畴P130

12.社会革命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改革的直接对象落后的生产力和社会体制P132

1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P137 14.唯物史观认为,显示的人在最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四章

1.商品经济是什么?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P151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