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怀柔区2019届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怀柔区2019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为了感受长城文化,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学校围绕“长城”专题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慕田峪长城的历史,感悟长城精神。请你完成小题。

慕田峪长城西接居庸关、八达岭,东连古北口、司马台和金山岭。它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被称为“危岭雄关”。这里敌楼密集,关隘险要,是明长城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精华地段。距今大约有600年的历史。据《迁安县志》载“明初,徐中山筑边墙,自山海关抵慕田峪,一千七百余里,边防可云密关”。清代戚继光在明长城的基础上修建长城,他依据“① (A因地制宜 B就地取材),用险制塞”的建筑原则,在山势低矮处,加高墙;山势高峻处,修建敌楼,② 处加修了障墙、支墙、挡马墙。修建过程中依山就势、高下相间、突兀参差,形成了独特的构筑风格。 .(1)给加点的字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作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高下相间 jiān “密”的第七笔是“ノ” .B.高下相间 jiān “密”的第七笔是“丶” .n “密”的第七笔是“ノ” C.高下相间 jià.n “密”的第七笔是“丶” D.高下相间 jià.

(2)结合语境,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的汉字和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 就地取材 ② 个别 B.① 因地制宜 ② 各别 C.① 就地取材 ② 各别 D.① 因地制宜 ② 个别

(3)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因而长城常常用来比喻可以倚重的人或坚不可摧的力量。下列选项中 “长城”都含有比喻义的一项是

①钢铁长城 ②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 ③自毁长城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A.① ③ B.① ② C.③ ④ D.② ④

2. 在长城之巅,学生想要向游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书法作品。整理资料时发现对“城”字字体的介绍有误的一项是

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第四幅 第五幅 A. 第一幅篆书,是甲骨文、金文之后出现的字体。线条匀净、整个字形瘦长圆滑。 B. 第二幅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字体。用笔精妙、如行云流水。 C. 第三幅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字体。字形扁方、蚕头雁尾。 D. 第四幅草书,是在行书、楷书之后出现的字体。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3. 活动激发了学生对“城”字意思的探究兴趣,根据下面的提示,推断长城中“城”字的意思是______。 提示:城,金文

,由(郭,环绕村邑的护墙)、(斧钺一类兵器的象形)组成。

4. 游览归来,一位同学写下了一段游记,请你阅读下面的游记,完成小题。

在登长城之前,我眼前无数次浮现过长城摄影爱好者镜头下的画面【甲】春季,群芳争妍,山花烂漫;夏季,满山青翠,流水潺潺【乙】秋季,红叶漫山,果实累累;冬季,白雪皑皑,银装素裹。而今我登上长城,极目远眺,群岭起伏,朝霞辉映,长城犹如一条银色的裙带飘绕其间,在苍松翠柏的衬托下,它愈加明丽和壮观。长城的精神让我赞叹,眼前的景色让我陶醉。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之行,让我受益匪浅。 (1)结合语境,将文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标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甲】_________ 【乙】___________

(2)语段中画线句子表述欠妥,请结合语境加以改正。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1)C (2)D

(3)A 2. D

3. 在村邑(都邑)四周用来防护的墙。

: (2). 【乙】; (3). (2)长城的景色让我陶醉,长城的的精神更让我赞叹。 4. (1). (1)【甲】【解析】 【1题详解】

n ,“密”的笔顺为点、点、横撇/横钩、点、斜钩、点、撇、点、竖、(1)“高下相间”的“间”读jià

竖折/竖弯、竖。故选C。(2)“因地制宜” 意思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就地取材” 意思是在本地找需要的材料。结合语境“在山势低矮处,加高墙;山势高峻处,修建敌楼,……”可知,应填“因地制宜”;“个别”的意思是单个或少数的,“各别”的意思是各不相同,有所区别。根据语境可知是单个或少数的地方加修了障墙、支墙、挡马墙。应填“个别”。 故选D。(3)“钢铁长城”是比喻像长城一样坚不可摧的力量,“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是实写长城给自己带来的苦楚,“自毁长城”比喻人们自己削弱自己力量,自己挖自己墙脚的现象,“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意思是远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是实写长城。故选A。 【2题详解】

D.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东汉末年。楷书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故草书是在行书、楷书之前出现的字体。故选D。 【3题详解】

金文“城”是一个象形字,左边的形状像“郭”,即环绕村邑的护墙,右边是一个“斧钺”,即一种兵器,代指防护。因此组成了“城”的意思,即“在村邑或都邑四周用来防护的墙”。 【4题详解】

(1)结合语境可知,“镜头下的画面”是启示下文的作用,故甲处用冒号;下面是对春夏秋冬四季的描绘,是四个并列的分句,所以乙处用分号。(2)划线句子的两个分句语序不当。上句“群岭起伏,朝霞辉映,长城犹如一条银色的裙带飘绕其间,……”描绘的是长城的景色,所以紧接着应写对景色的感受,即“长城的景色让我陶醉”;下句“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赞美的是长城的精神,所以应承“长城的的精神(更)让我赞叹”。 5.默写

(1)子夏曰:“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论语》)

(2)龚自珍辞官后,应好友之邀来到镇江。在云阳书院,他呕心沥血、培育后生,直至病逝。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他在《己亥杂诗》中的诺言: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博学而笃志, (2). 切问而近思 (3). (2)落红不是无情物, (4). 化作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