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没有赢家,否则进入世界大战的边沿

货币战争没有赢家

2010年10月11日 01:17中国证券报-中证网【大 中 小】 【打

印】 共有评论0条

□本报记者 傅云威

当前,美欧货币当局已然释放出继续扩大流动性的信号;日本央行祭出了零利率政策;韩国、巴西、泰国、新加坡等国均酝酿或采取市场操作,影响本币汇率;一些发达经济体指责新兴经济体低估本币汇率。一时间,国际金融市场风声鹤唳,人们担心“货币战争”可能就此开启。

有业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在当前的大背景下,所谓“货币战争”是指各国争相压低本国货币汇率,以便让出口部门获得竞争优势,从而保护或者扩大本国相关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不难理解,这种策略本质上是极端的贸易保护主义和金融单边主义,在世界经济复苏基础薄弱的局面下,无异于饮鸩止渴,没有人会成为赢家。 首先,在本轮金融危机中,欧美等放松银根,采取包括“定量宽松”政策在内的手段,向市场注入海量流动性。这成为美元等货币持续贬值的重要原因。可以预见,只要欧美这一政策不发生逆转,相关国家货币相对升值的压力将存续,贬值货币无助于解决根本问题。

其次,“货币战争”的要害在于各国放弃合作协调原则,展开汇率贬值竞赛。这样,一国通过压低汇率赢得的短期出口优势很快会被其他国家的类似政策抵消。

此外,当前欧美经济体仍然受困于经济疲软、失业率攀升、公共财政失衡等问题,进口需求萎缩,出口动力增强。这决定了国际贸易可能进入争端高发期。在此敏感时刻,开启“货币战争”,可能刺激一些国家压缩进口配额和提高关税,从而引发贸易战,损害各方利益。 人类历史上不乏“货币战争”的惨痛教训。上世纪三十年代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后,多个主要经济大国放弃金本位,从狭隘利益出发,施行“以邻为壑”的货币贬值政策,加剧了危机破坏性,毒化国际经贸关系,并最终诱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通过二十国集团峰会等平台,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国际合作。期间,各国不仅增强了经济刺激政策的协调性和有效性,还就国际金融改革等深层次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从而有力地稳定了金融市场,增强了市场信心,大大缓解了危机造成的冲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面对全球性经济危机,保护主义只会带来分裂和动荡,国际社会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找到走出经济低迷的出路。

我们不无忧虑看到,伴随危机影响减退,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倾向愈发强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卡恩日前指出,一些国家在

金融危机表现出的强烈合作意愿如今已经减弱,一些国家试图通过单独行动解决国际问题的做法是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真正威胁。 卡恩所言的单独行动显然包括某些欧美国家近期强化要挟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做法。这些国家显然刻意回避了几个现实:首先,欧美货币当局过度放松银根是汇率市场出现异动的重要推手,欧美对此负有道义责任;其次,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贸往来早已不是零和游戏,滥用制裁大棒难免伤及自身;此外,通过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当前人民币汇率更具弹性,呈现出“小步快走”,双向波动的特点,这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和市场完善进程,也有利于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

诚然,当前各国展开的汇率干预行动与上世纪三十年代危机时的恶性汇率战不可等论,尚未达到“战争”级别。然而,某些欧美经济体摒弃合作精神,动辄以制裁相要挟的言论却显得火药味十足,如果不悬崖勒马,极易引发不测。在此关键时刻,所有负责任的国家都应及时摈弃保护主义心态,重新回到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多边框架下,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全球经济进一步复苏。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