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新版地理会考复习手册-姚峰满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A 高 高 低 B 高 低 高 C 低 低 低

5.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在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首先出现下降变化的是死亡率。从局部看,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等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现代型,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由传统型。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总体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量的移民为主。①19世纪以前主要迁往新发现的大陆,如由欧洲迁往美洲、大洋洲,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②二战后的人口迁移主要特点是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迁移方向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以及世界性的大型能源基地,主要迁出区是拉丁美洲,主要迁入区有欧洲、北美和西亚、北非地区。

3.我国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①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了开发边疆,主要以政策性迁移为主。②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特点表现为人口迁移规模增大,频率加快,迁移方向主要为由农村向城市,由内陆向沿海。

4.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意义: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②调节人才余缺;③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④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从总体上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往往是经济因素。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最重要的指标,表示一个地区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表示一个地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科技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资源和科技水平,成反比的是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界线;各功能区可能兼有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其功能区构成不同。※※

2.住宅区: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呈背向发展。

3.商业区:需要便捷的交通及大量消费者;分布以市场最优或交通最优为原则;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大多呈点状或条状。

4.工业区:专业化程度较高,相互之间协作性强;不断向外缘移动;分布于交通便利地区(靠近公路、铁路、河流等)

5.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主要取决于交通便捷程度及距市中心远近 6.图中A表示工业,B表示住宅,C表示商业,由市中心向外缘递变最快的是商业,①-③中适合发展住宅区的是②,适合发展工业区的是③,适合发展商业区的是①。

7.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

(1)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间距离近 (2)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城市间距离远

第三节 城市化※※

1.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其水平高低的主要衡量标准包括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数量、城市用地规模和面积等,其中最重要的标准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高低。

2.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村(推力):人口过剩(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频繁严重、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城市(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3.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发展速度慢,已经进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从而出现众多的卫星城。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小),发展速度快,已经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多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造成城市规模和面积不断扩大。

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即可以改善环境,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也可以破坏环境,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等)和生态破坏问题(如生物多样性减少),另外还可以产生交通及居住条件差、失业和就业问题突出、社会秩序混乱、内城衰落等现象。 6.人类解决城市化问题(建造生态城市)的主要对策: ①发展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②使城市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例如:

A.城市化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B.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城市新区和建设卫星城 C.合理规划城市,处理好城市各功能区的关系 D.提高绿化

E.其他措施:合理进行交通改造、住房改造、加强社会秩序管理、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①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②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③种植业、畜牧业兼备的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必考)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类型 案例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作物 主要特点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区位条件 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深厚、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适宜进行大规模生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亚洲季风水季风田农业 区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及东南亚的热带水稻 雨林气候区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 根廷、俄罗斯、小麦玉米乌克兰等国。 等 我国东北和新疆的国营农场。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美国商品谷中部物农业 平原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以畜大牧场牧业放牧业 为主的农业地乳畜业 域类型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牛、羊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西欧 北美五大湖周牛奶及围、西欧、中欧、其制品澳大利亚、新西等 兰等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地形平坦,气候温凉、潮湿,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城市、人口密集,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 混合农业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 欧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主要是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小麦、羊 技水平高;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机械化水平高;交通发达;政府扶持。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影响工业的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土地(地形;租金)、水源。

②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劳动力、原料(资源)、动力、政策、科技、农业基础

2.五种导向型工业:①原料导向型工业:甘蔗或甜菜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制造等;②市场导向型工业:食品、瓶装饮料制造(啤酒、汽水)、家具制造、印刷、石化等;③动力导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铝、铜、镍、锡……);④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被服厂等;⑤技术导向型工业:卫星、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

3.从环境效益角度考虑①造成空气污染的工业,应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与季风方向垂直的郊外;②造成水体污染的工业,污水排放口远离河流上游;③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联系类型:①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即不同工业间存在着产品、原料的供应关系;②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即不存在生产工序联系的工业企业,因为需要共用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以及廉价劳力等因素影响,也可以布局在同一区域内,例如:我国许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③信息联系等。

2.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集聚可以是自发形成,也可以是规划形成。

3.工业集聚的作用:①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③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④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4.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例如:钢铁工业区(鞍山)、石油化学工业区(大庆)、汽车工业区(十堰)以及机械制造工业区等,它们的特点主要包括:①协作企业多,工业联系复杂;②生产规模大,占地面积广。

5.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例如:食品工业等(面粉厂、糕点厂、糖果厂)等,它们的特点主要包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