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育人环境,培养创新人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营造育人环境,培养创新人才

作者:袁江莲

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27期

【摘要】为了适应当今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创新人才的大量需要,高等教育应该转变以前的教育理念,从高校的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去培养创新人才,优化高校的育人环境。并且逐步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产学研三者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营造学校创新的育人环境,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 【关键词】环境 育人 创新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知识经济正在崛起,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高校关注的热点。高等学校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动力源,它不仅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而且也是科技人才集散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场所。如何优化高校育人环境,营造创新人才培养氛围,充分发挥高校在推进国家创新进程中的作用,促进我国知识经济飞速发展,是新世纪摆在高教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民主、开放、进取的软环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观文化保障

创新思维所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个性,只有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才能有所创新。所以,高等院校应该重视对文化素质的教育,不断的提高教师的文化涵养,因为学校的文化品味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所以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一个民主、开放、进取的文化环境。高校民族的文化气氛是创新和健康个性意识存在的基础,没有民主的文化环境就不可能与自由平等的文化参与,也不可能存在个性化的存在和发展,也不可能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氛围。所以,民主的文化环境很重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需要进取精神,进取也是我们民族发展的基础,也正在进取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推动了创新活动的开展。开放的文化是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封闭必然僵化文化,也窒息创新的灵魂,只有开放不断同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才能不断扩大视野,不断吸取全人类的科学文化新营养,获得不断创新的能力。

二、先进、齐全、开放的硬环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客观保障

知识基础是创新的前提,但是具备应有的文化软环境,并不是就是具备了创新能力。所以,学校应该注重对实践的训练,在逐步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并将学习的知识理论体系与实际运用密切的结合起来,注重对先进、开放以及齐全的校内硬环境的营造。如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全球一体化程度逐渐升高。但是我国的产学研还没有形成科学的顺畅的途径,应该加强对校内的实习基地以及实验室等硬件环境的营造。使得学生创新的硬件设施齐全,随时开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而获得足够的实践训练,具备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础条件,并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三、营造创新人才培养氛围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教师素质,重点树立创新教育观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角色,所以创新型教师非常重要,创新型教师的主要特征为:一是树立了创新教育观念;二是具备创新教育能力,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和科研经验,具有“双师型”素质;三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吸取最新科学和教育研究成果,引人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介绍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四是具有献身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以高尚的师德和人格感染学生,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五是具有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的能力,能够娴熟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课堂教学,善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构筑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六是具有传授获取知识方法的能力,并以学生创新为主评价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因此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开辟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为教师潜心关注科技进步、强化工程实践、改进教学方法、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二)实施素质教育,重点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改变高等院校存在的专业口径过窄、文化素质教育薄弱、创新教育缺乏等主要问题,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前特别要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因为文化素质教育对完善工科学生的思维方式具有特殊的作用,工科学生主要习惯于逻辑思维,而恰恰缺乏形象思维的培养。思维科学研究表明,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对于创造思维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发展工科学生的想象力、直觉、感悟力等形象思维。创造心理研究表明,在一定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形象思维特别是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而丰富的想象力正是通过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通过文学、艺术的教育培养起来的。因此,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大幅度地增设文、史、哲、艺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及专题讲座,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院校的文化品位,为增强学生文化素质进而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三)实行产学研相结合,重点加强校内工程环境

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创新人才的基础必备条件,但是如果实际经验不足也很难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术的创新型人才。国内外很多成功的高等教育经验说明,必须要实行产学研有机结合,也就是要注重校内硬件的建设,重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所以,我们应该以现代的科技发展为立足点,不断的优化和调整教学计划,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并且加强校内硬件建设,拥有完善的实验设备,是的学生拥有一个开放的实践空间。建设科研基地和实习基地。是的学生获得系统的全面实践的锻炼。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奠定学生的创新基础,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 梁恒贵,构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德育环境[J]. [2] 李辉生,高等学校的管理创新与创新教育[J]. [3] 徐献红,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