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之“三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之“三美”

作者:刘小影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5期

摘 要: 古今中外常有“诗不可译”的说法,翻译中最难的莫过于诗歌翻译。然而,许渊冲的“三美”论将诗歌的不可译性转化为可译性,并被认为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本文通过译例分析,从“三美”论的角度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并进一步明确“三美”论对诗歌翻译的指导性。

关键词:许渊冲;诗歌翻译;三美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5-0168-02

西方人最早得知的中国纯文学是古诗。中国古典诗歌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星,更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作为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诗歌凝练地传达出了美。自中国古诗译介之初,至今已有大量中外学者进行过翻译的各种尝试,包括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其中,许渊冲先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作为“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著作等身,“书销中外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红与黑》、《包法利夫人》等中外名著。他将其译论总结为十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其中,“三美”论,包括意美、音美和形美,被认为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

“三美”论源自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鲁迅提到:“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此处鲁迅的“三美”是针对中国文学创作指出的,而许渊冲认为诗词翻译也适用于此,即,诗词翻译应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从而形成了“三美”论: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此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此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此形美。毛泽东曾指出:新诗要“精练、大体整齐、押韵”。许渊冲认为“精练”就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大体整齐”就是要传达原诗的“形美”,“押韵”就是要传达原诗的“音美”。许渊冲在《意美、音美、形美-如何译毛主席诗词》中提出:诗歌翻译,尤其是格律体诗词的翻译,要尽量传达原诗词的意美、音美、形美。然而,三美的重要性并非等分。意美最重要,音美其次,形美最后。译者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传达音美和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不能做到,首先可以不要求形似,也可以不要求音似,但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许渊冲的这些主张在其古诗译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意美。中国古诗讲究意境。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它的意境美。我国文学史上优秀的诗词曲赋,都蕴含美的意境。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是诗中描绘的具体画面。情景结合,寥寥数笔就勾画出诗歌的意境。翻译诗歌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译出原诗的意境,那就算不得合格的译作。许渊冲认为诗歌翻译意美是第一位的,以他的译作《将进酒》为例: 其开篇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译文为:

“Do you not see the Yellow River come from the sky, Rushing into the sea and ne’er come back? Do you not see the mirrors bright in chambers high

Grieve o’er your snow-white hair though once it was silk-black? When hopes are won, oh! Drink your fill in high delight, And never leave your wine-cup empty in moonlight! Heaven has made us talents, we’re not made in vain. A thousand gold cions spent, more will turn up again.”

这首诗写于诗人遭谗被逐后的游历时期,诗中流露出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但是字里行间又充满了诗人对功名的否定,对用世的渴望,这才是这首诗最本质的东西。原诗的前两句为一组排比长句,描写地形象生动、富有力道。首句中,上半句讲黄河势不可挡而来,下半句说黄河势不可回而去,一涨一消,如此往复。译文亦采用长句表达,紧凑有力地表现出黄河的气势,其中“rush”一词将黄河奔流的壮丽景象展露无遗,配合“come from the sky”和“ne’er come back”描绘了黄河从天而来的波涛翻滚之势,再无复返。第二句使用了一系列意象,如“明镜”、“白发”、“青丝”、“雪”等,悲叹人生短促。译文保留了这些意象,“snow-white”与“silk-black”在对比之下更显时光荏苒。第三句体现出人生得意之时应纵情欢乐,“drink your fill in high delight”展现了饮酒之乐。第四句中的“in vain”与“again”二词相得益彰,读来有洒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之意,恰恰反映出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金钱的鄙夷。该译作在充分理解原诗的基础上,抓准原诗的“意”,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再现了原诗的意境和精神。

二、音美。许渊冲指出:诗要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这就是诗词的音美。中国古诗非常注重韵律节奏。节奏能给人以快感和美感,诗歌的格律就建立在节奏之上。押韵也是中国诗歌节奏的一个重要部分,且尾韵居多。此外,中国古诗还借助平仄来组织其音调,并常常使用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以达到音调的和谐。通过这些方式来凸显诗歌的韵律节奏,使其读起来更加顺畅,同时增加了诗歌本身的音乐美感和抒情效果。鉴于此,许渊冲提出翻译诗歌时可以借助英美诗人喜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相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双声、叠韵、重复、对仗等方法来表达音美。以王焕之的《登鹳雀楼》为例: 原文为: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译文为: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这首诗是一首经典的五言绝句,展现了美和哲理的统一,形式上对仗工整、天衣无缝。五言绝句通常首句不入韵,如诗中所示,第二、四行押韵,句尾一抑一扬,使得整首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许渊冲的译文亦坚持了这一点,按照英语中常常出现的“aabb”格式实现译作的韵律。原诗属于平起式,译文也通过抑扬格将其体现出来。整体上,在坚持原诗“意美”的前提下,该译文保持了工整的韵脚和整齐的音步,全文一气呵成,读起来朗朗上口,音美在译文中几乎都体现了出来。

三、形美。关于诗词的形美,许渊冲认为有长短和对称两个方面,最好能够做到形似,至少也要做到大体整齐。中国古诗在不同时期对其形式的要求有所不同,如:古体诗不讲究对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都有较为严格的字数、句数、等方面的规定;词,又称长短句,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