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2015考研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重难点笔记汇总
《教育学基础》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 教育功能(重点章)
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第四节 教育功能的形成与释放 第三章 教育目的(重点章)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制度(次重点章)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次重点章)
第一节 教师 第二节 学生 第三节 师生关系 第六章 课程(重点章)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第二节 课程组织
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 课堂教学(重点章)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第二节 课堂教学设计 第三节 课堂教学策略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次重点章)
第一节 生活、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第二节 学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第三节 生活环境与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失范 第四节 学生的学校生活 第五节 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第六节 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第九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非重点章)
第一节 班级组织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内容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
.
精品文档
第十章 学生评价(次重点章)
第一节 学生评价概述 第二节 学生学业评价 第三节 学生品德评价 第四节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次重点章)
第一节 教师即研究者
第二节 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第三节 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十二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次重点章)
第一节 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第二节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第三节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第四节 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 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 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 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 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 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 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 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 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 实践性 B、 耦合过程 C、 动力性
.
精品文档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 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 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 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 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 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 学习者
1、 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 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 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上述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的形态★
(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 了解二者的概念
注意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这个概念。
非学校化社会??起源与20世纪70年代激进主义教育改革思潮,倡导者是美国的伊里奇。他打出了“非学校化社会”的旗帜,认为近代以来人类所建立起来的以组织化、制度化和仪式化为主要特征的学校体系,在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降低了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因此,应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代之以自主学习的“教育网络”,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人人平等、自律自助、愉快交往的“非学校化社会”。
(二)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
一般的看书了解就可
要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有时与长处,最终形成“教育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