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史

哈工大校史概览

· 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 1920 —— 1922 )

· 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 1922 —— 1928 )

· 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 1928.2 —— 1928.10 )

·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 1928 —— 1936 )

· 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1936 —— 1938 )

·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38 —— 1959 )

· 1959 年分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59-1970 )

哈尔滨建筑大学( 1959-2000 )

东北重型机械学院( 1959 ——

· 1970 年哈工大向内地搬迁

重庆工业大学( 1970 —— 1974 )

·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0 —— 1974 )

· 补充哈工大:

哈尔滨电工学院( 1950 —— 1970 )

黑龙江工学院( 1958 —— 1970 )

· 1974 年重庆工业大学迁回哈尔滨

· 1974 年两校重新建制:

黑龙江工学院( 1974 —— 1979 )

哈尔滨电工学院( 1974 ——

·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4 —— 2000 )

· 2000 年两校合校:

哈尔滨建筑大学( 1959 —— 2000 )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4 —— 2000 )

·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0 ——

历史上就是一所国际性大学

(1920-----1949)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一九二零年,当时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直至一九三五年,日本用物资换取了中东铁路苏联一方的产权,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始向日本教育模式过渡。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长铁路局领导,属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解放前的30年,哈工大培养了许多在科技教育界享有声望的学

者和社会活动家,校友遍布世界各地。

创建阶段( 1920.5-1928.2 )

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即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是1920年5月开始筹建的,10月17日 举行开学典礼。当时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首届三个班共招收103

名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一律用俄语教学。

1922年4月2日 ,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学校由四年改为五年,原设两个科分别改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

中苏共管阶段( 1928.2-1935.3 )

1928年2月4日 ,学校隶属关系发生变化,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寰湘将军担任校理事会主席,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任校长,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校长。1928年10月20日,将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并入,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苏共管,张学良将军任校理事会主席。

1931年春,开始招收研究生。

伪满洲国时期( 1935.3-1945.8 )

http://www.hit.edu.cn/UploadFile/2007/04-18/200741892527893.jpg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到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改用日语授课,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1936年1月1日 ,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1937年1 月以后,学校完全转入按日本方式办学阶段。日本人铃木正雄任校长,直至1945年8月离

任。

1938年1月1日 起,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从此,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名

就一直沿用至今。

中长铁路管理时期( 1945.9-1949.3 )

http://www.hit.edu.cn/UploadFile/2007/04-18/200741892545246.jpg

1945年”九 · . 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工大由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有中长铁路局领导。这时的办学宗旨是为中长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学制5年,一律用俄语上课,到1950年新中国接管前,设有土木建筑、电气机械、工程经济、采矿、化工和东方经济等系及预科。这段时期哈工大不仅医治了战争创伤,而且有所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

为新中国接办、改造和发展哈工大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从1920年建校到解放前,哈工大一直按俄或日式办学,用俄语或日语授课,这使哈

工大自建校起就具有鲜明的国际性特征。

从1920年起到俄文班最后一批学生1938年末毕业,按俄式办学的哈工大共培养毕业生1267 人,其中中国学生382人,苏联及波兰学生885人,这些毕业生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苏联、澳大利亚、波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巴西等世界各地。他们普遍地接受了西方早年的学制教育,获得了当时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其毕业文凭得到苏联的欧洲国家的承认。解放前的30年,哈工大培养了许多在科技教育界享有声望的学者,

也有的成为社会活动家。

开创第一个黄金时代

(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工业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50年6月,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的新阶段。1951年,哈工大被国家确定为我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 所院校之一,成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为国

内各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并以“工程师摇篮”而饮誉全国。

1958年,根据邓小平同志“哈工大要搞尖端”的指示和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哈工大对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创建了一批尖 端专业,到1962年已基本完成由民到军地转变,形成门类齐全,学科互相配套的专业体系,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多科

性大学 。

工大新生

1949年,哈工大开始从全国招收研究生,是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院校之一。

1950年6月7日,中共中央电告东北局:“中长铁路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并指示哈工大“应着 重招收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讲师、助教和研究生。主要学俄文,两年毕业即分配到各大学任教”。这是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 造和扩

建阶段的重要标志。后来,学校决定6月7日为哈工大建校纪念日。

学苏样板

1951年,刘少奇同志在教育部党组《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的报告》上批示,“办好这样一个大学,很 有必要”,“改进计划”确定了哈工大的办学方针和任务是:“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 ”。从此,哈工大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1951年7月至1956年6月,我校先后举行了5次教学方法及科学技术报告会,并受 高教部委托举行两次全国机电专业会议,每次

都有数十所兄弟院校参加,哈工大成为全国高校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窗口。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