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另外,要注意结合写作背景有利于理解诗歌。
5.【答案】(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了诗人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 2)“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解析】
(1)此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鉴赏诗歌的情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本诗属于思乡诗,主旨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所以“故园情”乃是诗眼,从“折柳”“故园情”分析,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2)此题考查重点词句在诗歌中的作用和品味关键字词的能力。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
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鉴赏诗句可以按照如下方法:方法+效果+情感,解答时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词句。“暗”有断续、隐约
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6.【答案】【小题1】
庭院、紫蒲 【小题2】
宁静。以声衬静,用桥的轻微的响声和遥远的狗叫声衬托夜晚的宁静。 【小题3】
①对官场的厌倦;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或“对农村生活的喜爱”);③回家的喜悦;④想归隐;⑤为另有理想的生活选择而自得、喜悦或满足。
【解析】
第11页,共27页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知道意象的相关知识(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又不想直接表达的时候,就用一些景物、物品等表达,这些景物、物品就叫做意象);其次,根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即可。细读诗歌可得:诗人夜归看到了明月、岩石、木桥、庭院 、紫蒲、水槛、红叶、江船等景物。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意境及写作技巧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大意,结合整首诗,从内容和写法上来分析即可。结合诗句品味可得:“桥响犬遥吠”表现了月下村舍的宁静。以声衬静,用桥的轻微的响声和遥远的狗叫声衬托夜晚的宁静。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能力。诗歌中的思想感情有时借写景、叙事间接表达出来,也有时直接抒发情感。如果有直接抒情的语句,一定要借助这些诗句揣摩所要表达的感情。理解分析诗句表达的作者思想情感,要在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准确理解。结合景物描写及背景分析可得:“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流露出作者①官场的厌倦;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或“对农村生活的喜爱”);③回家的喜悦;④想归隐;⑤为另有理想的生活选择而自得、喜悦或满足的情感。
7.【答案】(1)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手法及其表达作用.先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这
两句诗中所写的景物有“湖外草”“海东云”和“莺”“鹤”等,前者是静态,后者是动态.写“湖外草”“海东云”用“碧”和“红”等色彩,调动人的视角感官;写
“莺”“鹤”时,则抓住了声音(“相和”)和动作(“摩霄”),有实写,有虚写,从空间上看,有远有近.然后分析其作用.景物描写,不但写出景物本身的特点,而且渲染氛围,表达某种情感,情景交融.
(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的分析.解答时要联系全诗的内容,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注释里已表明“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据此可以判断出诗人的情感. 答案:
(1)选取典型的景物,发挥想象,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
第12页,共27页
(任写两点即可),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山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景象.
(2)“急纷纷”写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 【解析】
此为久雨初晴而作也.三四新晴远景,下四新晴近景.新晴是一个最令人高兴的时刻,古来的“钟鼓报新晴”、“新晴细履平沙”、“欲登高阁眺新晴”这些佳句表明了人们的心情.但老杜此时却下了“锦绣文”三字.是其放晴之后满目所见的景色,真如一片锦绣之“文”--文即俗常所说的花纹、花样、图案…之义.虽然锦是机织,绣是针工,而其共同点却是用五颜六色的彩丝组合而成的,--说“五”颜“六”色,那是太少了,那诸般色彩,足有几十种层次,所以才堪称绚丽二字.
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景物描写的手法与表达作用的分析能力,和诗人思想感情体会的能力,难度较大,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人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进行.
8.【答案】(1)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
(2)给木兰记很大的功,还赏赐了很多的财物。
(3)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女儿;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窗户梳妆打扮起来。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诗句的能力。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字字落实。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本题注意一些句子和词语的特殊用法。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了
第13页,共27页
互文的手法。“十二”是虚指,指很大的战功。“郭”意思是外城。“户”意思是窗户。
9.【答案】(1)描绘了一幅自由美好、生机勃勃的画面: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在高高低低的树梢上随着自己的心意尽情愉快地唱歌。
(2)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反映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的要求是会翻译诗句,但又不能直接翻译,需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可运用修辞手法,使所描述的画面更加优美,语言更加生动,还要注意语句通顺。理解诗句意思,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自由美好、生机勃勃的画面: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在高高低低的树梢上随着自己的心意尽情愉快地唱歌。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分析能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象征、对比、动静结合、侧面描写、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理解诗歌内容,本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反映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10.【答案】【小题1】
重阳节 “九日”、“登高”、“饮酒”、“菊”等 【小题2】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
第14页,共27页
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反复阅读诗歌,整体感知文本,结合整首诗的内容,紧扣题干要求并抓住关键语句来进行分析作答。通过分析可知,这首诗写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九日”“登高”“饮酒”“菊”等词语可以看出。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和抒情方式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情感。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等。通过分析可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11.【答案】【小题1】
动景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小题2】
表达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气吞山河的豪迈气概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解析】
第15页,共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