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考核册1参考答案(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考核册1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一般来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2.教学设计可以看作是文件课程向教学活动的转化,将规定的目标与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并且根据具体学校、学生和环境的变化进行创造和调整。 3.在现代的学习观中,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加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提倡学习者了解学习过程的心理 机制,自主控制学习行为。 4.不论是正式的课程还是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使儿童能够胜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生存 技能、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因此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训练。 5.赫钦斯认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引出“人性”的共同要素,为培养这种“永恒”的人性服务。 6.课程设计的含义是指按一定“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进行规划与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8.目前典型的课程设计模式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集体审议模式、自然设计模式”。 9.我国学者借鉴外国经验,一般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行为取向、生成性取向、表现性” (表意)取向的三种。 10.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11.“生成性目标”目标可以说是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的过程中产生,是学生和教师由内在的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 12.生态整合取向试图把课程的三大来源,即“学科内容”、学习者的需要及社会的需要兼收并蓄。 13.斯坦豪斯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最好的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的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 二、单项选择题 1.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课程与教学问题,但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离不开课程问题的分析,而课程问题的研究,也更注重( A ),以及实施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表现。 A.实施过程 B.教学目标 C.教学成果 D.教学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 D )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 A.教育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 D.哲学 3.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 A )的一个重要途经,是学校教育中发展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最重要的载体。 A.目标 B.教学 C.内容 D.方法 4.( D )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和消退作用。 A.华生 B.罗杰斯 C.杜威 D.斯金纳 5.( B )认为:学校或课堂是一个由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所组成的社会环境。 A.冲突理论 B.互动理论 C.“结构一功能论” D.分析学派 6.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B )。 A.泰勒 B.斯坦豪斯 C.施瓦布 D.塔巴 7.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这是哪一种课程取向?( B ) A.人本主义取向 B.学术理性主义取向C.认知发展取向 D.社会重建取向 8.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课程设计的特点是( B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课程的适应性 B.课程设计的体制以统一的模式为主 C.注重学生发展与贴近生活实际 D.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9.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 D )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A.泰勒 B.艾斯纳 C.杜威 D.斯坦豪斯 10.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两个重要含义:第一,课程、教学目标要着眼于( A );第二,课程、教学目标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A.学生的行为 B.社会 C.教师的行为 D.学科结构 三、简答题 1、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 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可以说课程是目标、学科(教材)、计划,体现着教育目的的要求反映着人类文明的成果,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与需求,并且最终必然体现为物质形态的文件和材料;它是预期的,先于教学实践而有所规划。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它与动态的教学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2、简述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课程研制和教学活动过程都受某种理论的影响。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依据。课程与教学研究本质上是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标、内容和方法,认识课程与教学的规律和特点。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对于这几个方面的地位与价值的不同理解,派生出不同的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如课程研究领域里有影响的理论有学科中心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教学研究中有影响的理论有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知心理学教学理论等。 3、简述心理学对儿童学生观的影响。 对儿童本性的看法有两种相对的立场,一种认为儿童期是迈向成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不完美的、未发展完成的,需由成人严格控制、严格训练;另一种是以儿童自身为目的,认为儿童在成长初期就具备潜在的完美的品质,随着儿童的发展,加上适当的环境,美好的品质便会展现出来,儿童的天性、兴趣、人格理应受到尊重。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引发学生观的改变,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学生是自我学习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他们的选择应该受到尊重。(2)学生发展的整体观。学生的发展应该是知识、技能、情感、心理品质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3)师生之间的平等观。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经验、改变经验,交往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成功的教育是保护个性的教育、快乐的教育。 4、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