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57页]
一、选择题
1.商朝时期,相的权力很大。伊尹先后辅佐了汤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太甲。其中的太甲暴虐无道,不理政务,伊尹将他放逐,令他闭门思过。三年后,太甲悔改,伊尹又迎他回来执政。上述材料反映的相关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
A.商朝相的权力已超过商王的权力 B.商朝的皇帝受到相权的极大制约 C.商朝政治带有迷信色彩
D.先秦时期最高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相的权力很大”“先后辅佐了汤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太甲”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可知:A项“已超过商王的权力”,具有片面性;B项“皇帝”,明显错误;C项属于无关项。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D。
答案:D
2.在商朝有相当多的卜人与巫师与商王共同负责通神事务,几乎每事都要占卜,这表明( ) A.商朝的专制特征明显 B.政治上的神权色彩浓厚 C.内服与外服制度的和谐 D.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商朝政治制度特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内外服制度。内服是指聚集在国王周围的官吏;外服是指臣服于王朝的地方诸侯;还有依靠神权来强化王权。此题应该是指王权和神权相结合,故此题应该选择B。根据分析,其它各项均错误。
答案:B
3.(2017·开封高三段考)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
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或宗主,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弊有利,但从材料无法推断其利弊大小,故C项错误;士、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D项正确。
答案:D
4.(2017·洛阳调研)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分封制受到冲击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受到冲击,诸侯不再服从周王命令,因此选C。A项天子权力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在“彻底瓦解”;D项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与材料无关。
答案:C
5.(2017·太原模拟)从夏朝开始,中国古代政治就形成“一姓王朝”,也就是君位由异姓接替即表示朝代的变更,如隋、宋王朝的建立和汉、唐王朝的灭亡。中国古代政治的这一特点( )
A.体现了政治体制的不断创新 B.是封建王权专制的必然结果 C.说明中国古代政局长期动荡 D.是传统宗法观念影响的表现
解析:中国古代朝代变更不以王朝政治体制的变化、疆域控制范围的变化为标准,而以家族的血缘继承与否为标准,这体现的是血缘宗法观念,D项正确;A项中的创新材料没体现;B项错误,夏朝不是封建王权;C项与题干无关,不选。
答案:D
6.(2017·武汉统测)《新唐房·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几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
A.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B.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C.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等信息可知,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和家庭具有共同性,这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故C项正确;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是表象,不是实质,故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不是在探讨家长制作风,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揭示宗法关系的广泛影响,故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答案:C
7.(2017·桂林教学评估)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它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
A.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