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拟声词的运用与翻译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英语拟声词的运用与翻译分析

作者:田园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2期

摘 要:英语拟声词是一种构词法,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它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一般分为直接拟声和间接拟声两种。翻译时需根据不同语音、语法、语义、语境而译。正确、恰当地运用和翻译拟声词,可以渲染气氛、烘托意境,使平淡的句子变得鲜活生动,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生动效果。 关键词:英语;拟声词;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102-01 一、拟声词的种类

英语拟声词可以分为直接拟声和间接拟声两种。

直接拟声指的是事物的声音与意义基本一致,能够直接产生音义之间的相互联想。在生活中人声、物声、水声和动物叫声等声音随处可闻。当听到一种熟悉的声音,立刻就会联想到拟声词源,并对之产生丰富联想。英语中拟声词往往不仅是指声音,而且同时兼顾动作和声音。 间接拟声是指词的发音并不直接唤起某种听觉的经验,而是对某种象征性意义产生联想。这类词按词源上来说是没有根据的,或者没有肯定的根据。它们所以被认为有拟声作用是因为它们本身某些字母的发音能象征某种概念或意境、气氛,使人引起联想。 二、拟声词的英译汉技巧 (一)直译法

直译法就是英语原文中有拟声词,汉译时也运用相应的拟声词。

1、英语拟声词往往同感叹词一样,独立使用,在句中不作任何句法成分。汉语拟声词有同样的用法,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汉译时较为简便,把英语原文中作独立成分用的拟声词直译成汉语中作独立成分用的拟声词即可。例如:

①Plop,Plop…there was water dripping from the ceiling o to the earth floor. 扑,扑……屋顶上有水滴在泥地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英汉两种语言中,有时同一个拟声词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译作不同的拟声词,如英语拟声词clatter的汉译法有以下几种含义: ①The train clattered out of the station. 火车哐哐唧唧驶出车站。

同样的,英语原文中不同的拟声词在汉语中可译成同一拟声词。 (二)转译法

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有些句子可以逐词对译,有些句子则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原文中有些词在译文中需要转换词类,才能使汉语译文通顺自然。

1、英语拟声词大多作动词、名词或动词派生词(如分词、不定时、动名词)等使用,而近代汉语中的拟声词则大多是动词附加语或名词附加语,如“枪声砰砰地响着”中的“砰砰地”是动词附加语,“我们听到了砰砰的枪声”中的“砰砰的”是名词附加语。因此,英译汉时往往可把原文中的英语拟声动词、拟声名词或拟声动词派生词转译成汉语拟声词或拟声名词附加语。例如:

①A rystal tear-drop plopped down on to the letter. 一颗晶莹的泪珠扑地滴在信纸上。(动词附加语)

2、必要时还可增补一定的词语,使语义完整、句法正确、表达流畅。例如: ①The wind whispered in the pines. 风在松林中飒飒作响。

(三)英语原文中有拟声词,汉译时不用拟声词

1、拟声词可以描绘大千世界的各种各样的声音,按照其模拟事物的不同,通常可分为模拟人类、动物及自然界的声音。但在近现代汉语中,特别是在口语中,拟声词的用法逐渐简单化,如常把各种动物的声音笼统地译为“…叫”或“…鸣”等。例如: ①The frogs in the fields outside the town were croaking cheerfully. 青蛙在城郊田野里起劲地叫着。

2、英语中以前人们习惯用某些固定的词汇来形容自然界发出的声音,现在汉译时只需要简单地把它表达为“…声”或“…响”,不附加任何拟声词。例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①The squeaking of the radio was disturbing everybody. 收音机的声音在扰乱大家。 (四)添加拟声词

英语原文中没有拟声词,汉译时可添加有关的拟声词,以达到渲染气氛、加强译文的表达力的作用。例如:

①He crashed down on a protesting chairs. 他猛然坐到一把椅子上,椅子被压得吱吱作响。

拟声词不仅仅是一种构词法,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尤其在英汉翻译中,在遵循一定的原则的基础上,拟声词的正确合理的使用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刘寅齐.英语委婉语特点、构造及应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8).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