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心理学

康复心理学考试重点

选择题:

1.康复心理学研究方法:①观察法(根据是否预先设置情景,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②调察法(包括访问法、座谈、问卷法等);③测验法;④实验法;⑤运用系统理论建立心理康复系统。P4

2.功能康复需求的五个层次: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自理、走动、言语沟通);②学习能力、劳动能力(认知、作业、职业技能);③家庭生活能力(心理适应、调节能力);④社会生活能力(心理、社会适应能力);⑤取得良好的生活质量。P9

3.认识活动包括:①感觉;②知觉;③记忆;④思维;⑤想象;⑥注意。P22 注:1°感觉具有的特性:a.感受性 b.感觉适应 c.感觉对比 d.补偿性 e.发展性

2°知觉的分类:a.空间知觉 b.方位知觉 c.时间知觉

3°知觉具有的特性: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4°记忆包括:a.识记 b.保持 c.再认和回忆。

5°记忆的类别:a.感官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遗忘

6°思维的特征:a.间接性和概括性 b.目的性和指向性 c.逻辑性和连贯性

4.衡量注意的标准: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P26

5.情绪状态包括:①心境;②激情;③应激。P27

6.人格(即个性心理特征)包括:①能力;②气质;③性格。P31 7.气质分为4种:①胆汁质;②多血质;③黏液质;④抑郁质。P31

8.患者的心理需要:①康复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爱与归属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P32

9.患者的心理反应:①感知觉异常;②记忆异常;③思维异常;④患者的情绪反应。P33 10.影响康复患者心理需要和心理反应的因素:①人格和应对方式的影响;②社会因素的影响;③医源性因素的影响。P35

11.康复患者的行为反应:①逃避与回避;②退化与依赖;③敌对与攻击;④无助与自怜;⑤求助行为;⑥物质滥用。P37

12.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理论包括:①精神层次理论(将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②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其中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而超我遵循“道德原则”);③人格动力理论;④防御机制理论。P39

13.精神分析治疗的常用技术:①催眠与暗示;②自由联想;③梦境分析法;④直接分析疗法。P41

14.行为治疗的常用技术:①肌肉放松技术;②系统脱敏疗法;③满灌疗法;④厌恶疗法;⑤角色扮演。P42

15.人本主义理论按照人的需要强度的不同分为五个层次: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职业安全、心理安全);③爱与归属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⑤自我实现的需要。P44 16.人本主义理论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主要代表。P44

17.人本主义治疗的基本技术:①共情的回应;②观察;③对质。P46 18.社会支持主要包括: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两方面。P55

物质支持包括:①经济支持;②环境支持;③科技支持。

精神支持包括:①文化支持;②交往支持;③制度支持;④信仰支持。

19.社会支持的功能包括:①社会整合功能(体现在价值整合功能、规范整合功能、结构整

合功能);②社会导进功能(包括目标导进功能、机构和制度导进功能、文化导进功能);③个人社会化功能;④心理保障功能。P56

20.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包括:①主效应模型;②缓冲器模型;③动态效应模型。P58 21.康复患者的社会支持网:①政府(占主导作用);②社团组织;③社区支持;④家庭及社会关系网。P58

22.临床心理评估的方法:①观察法;②会谈法;③调查法;④心理测验法及临床评定量表。P66

23.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①施测条件;②主试者因素;③受试者因素(应试动力、测试焦虑、生理状态);④信度、效度及常模。P68

24.常见人格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①偏执型人格障碍;②分裂型人格障碍;③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④情绪不稳型人格障碍;⑤表演型(癔症型)人格障碍;⑥强迫型人格障碍;⑦焦虑型人格障碍;⑧依赖型人格障碍。P177

25.行为治疗常用的原则和方法包括:①强化原则;②行为塑造法;③生物反馈疗法;④森田疗法。P181

26.老年人的心理危机及影响因素:①生活事件:a.疾病 b.丧偶 c.家庭不和睦 ②家庭因素的影响 ③社会因素的影响:a.告别过去 b.职业死亡 c.社会角色的转换 d.回避现实 e.经济与社会保障

名词解释:

1.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曾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做过的动作、体验过的情感等,都会在头脑中留下一定的痕迹,经过一段时间后,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痕迹便会复活起来。P24

2.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包括内心的体验和伴随的身心变化。P27

3.应激:是机体受到出乎意料的巨大精神或躯体压力所引起的情绪状态。例如人们在遇到巨大自然灾害时的情绪状态。P27

4.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动因,是引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一种内在心理倾向。P29

5.人格:即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这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的成长过程中,经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个性倾向性稳定化和概括化的结果。P31

6.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在对同一个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P68

7.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患者遭受痛苦和(或)造成他人痛苦,或给环境带来不良影响。P177

8.行为治疗:是根据学习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理论及原理对个体进行反复训练,以达到矫正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P181

简答题:

1.临床常见病残儿童:①智力障碍儿童;②运动障碍儿童;③脑瘫儿童;④视力障碍儿童;⑤听力障碍儿童;⑥多动症儿童;⑦孤独症儿童。 2.临床常见病残儿童的心理问题:

①智力障碍儿童:a.不良适应行为 b.人格偏差 c.情绪及情感问题 d.社交障碍 ②运动障碍儿童:a.自卑 b.自我中心 c.孤独感 d.焦虑 e.自我调控能力较差

③脑瘫儿童:a.情绪障碍 b.认知障碍 c.行为异常 d.社交障碍 ④听觉障碍儿童:a.情绪障碍 b.社交障碍 c.个性发展问题 ⑤视觉障碍儿童:a.情绪不稳定 b.学习不专心 c.暴力行为问题 d.畏缩、害羞问题 e.逆反心理及反抗行为

⑥孤独症儿童:a.情绪情感问题 b.不良行为问题 c.社会适应问题 ⑦多动症儿童:a.注意障碍 b.情绪不稳定 c.自卑恐惧心理 d.反感厌恶心理 e.意志不坚强 f.对学习不感兴趣

4.脊髓损伤的心理康复方法:①心理干预原则;②主要问题的康复:药物治疗等;③心理教育;④应对和认知行为干预;⑤朋辈咨询;⑥职业和教育问题。

5.脑卒中的心理康复方法:①示范保健系统;②认知行为治疗;③行为学派心理治疗;④其他心理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家庭治疗、音乐治疗等);⑤药物治疗;⑥非侵入性神经调节技术;⑦家人和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⑧性功能;⑨职业功能。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