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中的变革》教学案

《酝酿中的变革》教学案

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戊戌变法的背景。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了解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 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情境创设:“公车上书”“顽固派和维新派的论战” 【讲授新课】 一、历史背景;(大势所趋) (一)国际局势:表明发展资本主义已是大势所趋。 1、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 (1)经济上:欧美列强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气时代。 (2)政治上:英国议会改革民众获得选举权和参政权;英美建立文官制度,完善资本主义运行机制。 2、这说明了怎样的问题? 说明问题: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也为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示范。 (二)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危机。 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马关条约》成为继《南京条约》后最严苛条约,加速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三)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时间:甲午战后。 2、原因:⑴发展资本主义、抵制洋商洋厂成为有识之士挽救民族危亡共识,掀起“实业救国”高潮。 ⑵甲午战后,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发展创造某些客观条件。 ⑶清政府也调整政策,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谕令各省办厂。 3、作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政治基础。 (四)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五)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对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二、维新思想的演进 (一)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 1、代表: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2、主张: (1)认为依靠新式枪炮舰船和洋务企业,不能使中国富强。 (2)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3)加强国防,抵抗列强入侵,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 (4)发展民族工商业,与西方国家进行“商战”。 3、局限性:没有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行动。 4、影响:为维新变法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二)维新变法的经过; 一)宣传维新思想: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著书立说: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代表作 思想 康 有 为 梁 启 超 严 复 翻译赫胥黎《天演论》 亚当·斯密《原富》 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借孔子宣传西方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宣扬“民权论” 特点 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民权思想动摇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推动维新运动借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思想 影响 在晚清思想界未维新变法奠定坚实的基础,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产生巨大影响,的发展 梁启超称之为“火山大喷火” 维新思想 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维新变法。 2、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 (1)原因:维新思想的发展引起顽固势力的恐慌和仇恨。双方开展一场激烈的论战。 ⑵内容:①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②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③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 (3)性质:是中国新兴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4)作用: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为下一步政治斗争做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1)图一图二分别都是谁? (2)说说二人为了变法维新都做了哪些活动? 三、士人干政 【课堂演练】 阅读下列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