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学院音乐学院《曲式分析》教案

引子+A(第一主题)+A1-3+B(第二主题)+B1-13+ A4-6 +B14-31+ 尾声 (第一主题)(第二主题) (再次呈示)(再次呈示) 其中:

主题1:《婚礼》是抒情优美的民歌。

主题2:《卡玛林斯卡亚》是欢乐的民间舞曲。

[注意:这种变奏方式或安排,更突出强调了两种特点鲜明的俄罗斯民间风俗场景的整体画面](祥见《曲式与作品分析》吴祖强p215)

思考与练习

1、何为严格变奏?有哪些变奏方式? 2、何为自由变奏?它与严格变奏有何区别?

3、何为二重变奏曲式?它普通的变奏曲式有何不同? 4、分析以下作品:

(1) 阿连斯基《固定低音》;

(2) 巴赫《c小调帕萨卡里亚与赋格》;

(3) 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的展开部); (4) 亨德尔《G大调恰空舞曲》; (5)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四乐章; (6) 瞿希贤《牧歌》(无伴奏混声四部合唱) (7) 巴托克《献给孩子们(二)之五》 (8) 刘庄《钢琴变奏曲》

第十一章 回旋曲式

一、回旋曲式的定义、特征及其它 1、回旋曲式的定义

同一个主题的反复出现,其间插入若干新材料(或原材料的引申、演变),从而构成循环式对比和再现的曲式结构,称为回旋曲式。 图式表示为: ┌――――┐

A + B + A + C + A……A └――――┘

其中,反复出现的部分叫“叠部”;各插入部分依次称为插部1、插部2、插部3等等。 2、关于回旋曲式的几个相关问题

(1)回旋曲式的由来:回旋曲式源于带叠歌的分节歌歌曲。由于叠歌所形成的“叠部”在曲式中具有主导和统一全曲的作用,因而,叠歌部分逐步演变成回旋曲式的“主部”,并且在乐曲一开始即出现。 (2)与回旋曲式相近的几种曲式样式如下: ① 三 段 体:ABA

② 双三段体:ABABA ③ 回旋曲式:ABACA

二、古回旋曲(或“小型回旋曲式”)

以法国作曲家库普兰[Couqerin,1668~1733]、拉莫[Rameau,1683~1764]等人所写的回旋曲,后人称为“古回旋曲”或“古钢琴回旋曲”。其特点如下:

(1)各部分比较短小,叠部重复次数较多,故插部也较多,因而乐曲篇幅一般较长。 (2)叠部通常为二句式方正乐段,收拢性终止。音乐性格具有明显的舞蹈歌曲性。

(3)插部和叠部对比不大,常常用叠部的材料加以展开,故又称这类古回旋曲为“带展开性插部的回旋曲”。插部可以与叠部调性相同,也可以是近关系调。插部与叠部篇幅相当,或大于叠部。 (4)叠部再现时一般没有连接段落。

(5)古回旋曲常常是一些标题小品,用于描绘人们的日常生活,风俗风景,个人情绪感受等等。格调较为典雅、精细,是舞蹈性与歌曲性相结合的一种体裁。

例:拉莫的古回旋曲《铃鼓舞曲》(祥见《曲式学基础教程》谢功成p167) 曲式图式: A8+B8+A8+C12+A8+D14+A4

分析:(1)三个插部B、C、D全部使用叠部材料,但安排是有层次的。 (2)第一插部:和声无变化,结构无变化,主题呈逐步展开。 (3)第二插部:和声出现色彩变化(半音下行),结构有扩充。

(4)第三插部:展开性发展,在高声区积累形成高潮,最后用八分音符模进下行引出再现,结束全曲。

思考与练习

库普兰《亲爱的》(见《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p205)

三、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的回旋曲(或“典型回旋曲式”)

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创作,使回旋曲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是:

1、在奏鸣交响套曲中,常常有一个乐章是用回旋曲式写成,(末乐章──终曲); 2、扩大了各部分的篇幅,增强了各部分自身的重要性和独立性; 3、减少了插部数量与叠部再现的次数;

4、出现了插部与叠部之间的连接部分与最后的尾声; 5、曲式的“部分”减少了,曲式的“规模”增大了;

6、音乐性格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已不再是单纯的舞曲性格了;

7、由于主部的增强、插部的展开、连接部的运用,加强了音乐表达的戏剧性等等。 8、作为“末乐章──终曲”的回旋曲式的几个主要特征:

(1)结构方面:“ABACA”的五部结构已经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结构。常见的结构样式为: ┌――引导进入叠部――┐ A+B+A+C+(连接部)+ A + 尾声 └常一气呵成┘

(2)叠部特征:叠部(A)本身扩大,已不是单纯的乐段结构,而是二段体,或复奏乐段。音乐性格仍保持舞曲特点,旋律突出,结构清晰,有很强的呈示性。再现时除准确再现外,也可变奏再现,但一般都在同一调性上。

(3)插部特征:插部用新的、对比性的主题,结构较长大,并常常在不同的调性上展开。两个插部之间,第二插部(C)一般比第一插部(B)篇幅大,且高潮常常安排在第二插部。叠部到插部一般没有连接,而插部到叠部则常有连接。

例:贝多芬《黎明奏鸣曲》Op.55末乐章

这是一首气势宏伟而充满光明的大型回旋曲,整体结构图式如下:

曲式: A +(连接部) + B+(连接部)+ A + C + (展开部)+ A +尾声 (民歌)

(乐段) (复奏乐段) (乐段+补充) (合唱式展开+ (长大尾声) 奏鸣性展开 强调调性对比) 调性:C----- a----- C—-c-- bA~c C-----

《黎明奏鸣曲》Op.55共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序奏”,很慢;

第三乐章:充满光明的,回旋曲式。 综观全曲:(1)具有三部性的结构意味;

(2)第二乐章既是全曲的“中部”,又是第三乐章的“序奏”; (3)速度布局为“快――慢――快”;

(4)第三乐章的回旋曲,显然受到当时奏鸣曲式戏剧化发展的影响; (5)第三乐章的回旋曲,已发展到维也纳回旋曲风格的顶峰。

思考与练习

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4 No.2 第三乐章(见《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p224); 2、莫扎特《费加罗咏叹调》

四、浪漫主义以后回旋曲式的发展(或“回旋曲式的变体”)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以来,回旋曲式又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主要变化如下:

1、整体结构更加多样化:一方面是插部增多、篇幅加大;另一方面是叠部与插部的排列次序比较自由,从而形成有时两个插部接在一起的情况,如: 舒曼《维也纳狂欢节》:A B A C A D C′A 2、叠部本身结构的多样化:

(1) 曲式结构的多样化:乐段、二段体、三段体均可以; (2) 调性结构的多样化:调性变化比较频繁; (3) 再现方式的多样化:装饰再现、变奏再现等等 3、叠部与插部之间的对比多样化:

(1)调性关系:对比、变化加剧;

(2)结构关系:更加自由,主要有两种情形,如: ①插部开头,叠部收尾,整体构成“二部性结构连锁”关系: ┌―――┐┌―――┐┌―――┐┌―――┐ B + A + C + A + E + A + F + A …… 插1 叠部 插2 插3 插4

这种结构实际上与古老的民间轮舞歌曲的联系更为密切,反照出回旋曲式历史发展的“源”与“流”关系。(如:贝多芬《埃科赛斯》舞曲。)

②插部开头,叠部收尾,整体构成“二部性结构连锁”关系的同时,各插部之间加在一起,形成“二部性与三部性的多重套叠”关系:

┌――――三部性―――――┐ ┌-二部-┐ ┌-二部-┐┌-二部-┐ B + A + C + A + B + A 插1 叠部 插2 插1

如:肖 邦《#c小调圆舞曲》Op.64 No.2

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末乐章”)

回旋曲式也可能综合其它曲式的结构原则,从而改变结构的基本性质,或形成新的曲式,如“回旋奏鸣曲式”等等。

思考与练习

1、何为回旋曲式?有哪些基本类型?

2、古回旋曲式的叠部情况如何?维也纳时期回旋曲式的叠部情况如何? 3、浪漫主义时期的回旋曲式如何发展?其整体结构有何变化? 4、分析以下作品:

(1)【法】古 诺《士兵进行曲》(《外国通俗名曲欣赏词典》p12); (2)【奥】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外国通俗名曲欣赏词典》p15); (3)【德】贝多芬《致爱丽丝》;

(4)【捷】斯美塔那《马戏团演员的舞曲》(《被出卖的新娘》第三幕第二场)词典p68; (5)【法】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外国通俗名曲欣赏词典》p125); (6)【美】安德森《打出切分节奏的闹钟》(《外国通俗名曲欣赏词典》p144); (7)【法】达肯《布谷鸟》(《外国通俗名曲欣赏词典》p147); (8)【法】拉莫《加沃特与变奏》(《外国通俗名曲欣赏词典》p180); (9)【德】莫什科夫斯基《西班牙舞曲》(《外国通俗名曲欣赏词典》p215);

(10)【波】肖邦《降B大调玛祖卡舞曲》Op.7-1(《外国通俗名曲欣赏词典》p307); (11)【匈】巴托克《两幅画》之第二乐章《村舞》(《外国通俗名曲欣赏词典》p32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