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教材分析:

石雕亦称石刻,是雕刻艺术之一,由于石料得诸自然,而且能长期保存,所以石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装饰性雕刻和纪念性雕刻的主要艺术种类。

石雕艺术是五大传统雕塑(陶、木、石、铜、泥)的组成部分。留传于世的大型雕刻,绝大多数都是用石块雕成。石雕常用的石材为大理石(包括汉白玉)、青石、花岗石、砂石等。由于石的物理性能稳定,经久耐磨,因而保存流传时间较其他雕刻品种更为长久。

我国石雕艺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世界各地的古代石雕造型虽然各有特色,但是基本上都是为纪念性建筑或装饰来服务的。现代石雕中的某些作品突出了它的欣赏价值,成为独立的艺术作品。

教材展示了古今中外的建筑石质雕刻和装饰性石雕,如陵墓雕刻——霍去病墓前石刻;石窟艺术——龙门石窟;装饰性石刻——赵州桥石栏板、人首翼牛像;纪念性雕刻——阿布辛贝勒神庙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和评述,让学生逐步了解石雕的艺术特点和艺术形式,发掘石头作为一种艺术媒材所具有的独特美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石雕艺术形象,感受石雕艺术的造型、线条,以及每一个艺术形象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学会体会石头的韵味,进而提高石雕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石雕的艺术特色。

2.体会石头的韵味和石雕艺术的独特魅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重点:如何欣赏石雕作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布臵多媒体展示 二、新授:

欣赏石雕艺术 1、石雕:

亦称“石刻”。雕刻艺术之一。为我国五大雕塑传统(陶、木、石、铜、泥)

的组成部分,是按材料分类之雕塑品种。古代大型石窟、摩崖、陵墓雕刻与建筑雕刻,绝大多数用石雕成,现仍保存大量的石窟。秦代的石鲸鱼是巨大的石质雕刻,玉石雕刻则多为小型。常用的材料为大理石、青石、花岗石、砂石等。由于石的原材料得诸自然,且能长期保存,故石雕成为大型纪念性与装饰性雕刻的主要艺术品种。传统石雕,是以斧、锤、凿等作为工具,近代有采用甘油、火药及简单机械替代的。因石雕品种繁多,色泽纹理绚丽多彩,与天空地貌融为一体,材料质感和景物协调一致,如“乐山大佛”等,给人以崇高和美的享受。

2、中国古代石器:

从我国各地现在已经发现的文化遗址和遗物可以推断: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人们过群居生活,合力劳动,生产资料和生产品公有。他们建立了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新石器时代已经定居并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在共同的生活里积累了劳动经验,创造并发展了语言,进一步发展了脑和思维能力。古代石器的发展同时也是人类对于造型样式的认识的发展。

中国猿人使用的石器多半是从河床上拣来的砾石(鹅卵石)打击而成。或者把砾石的边沿,加以敲打,现出厚刃,可为敲砸之用。或者是从石英砾石上打下一层层石片,成为一种薄刃的刮割工具。中国猿人的石器,可以看出是不加选择地采用能得到的任何石质原料,无论打石片或打砾石,都没有固定的方式,也不是打成一定的形状,基本不进行第二步加工,任选一片,即行使用。

石器形式的重要的进步表现在中石器时代的石器及其以后的细石器上。特别是细石器如雕刻器、石旋、尖形器、石叶、石钻等,有完全对称的形式,经过很精细的加工剥制。选用的材料,特别是细石器,有石英、玛瑙、碧玉、黑烁石等,都是颜色美丽,有光泽,半透明的矿物。这种精细的加工,完整的对称形式和美丽的色泽等特点,都使细石器具有了审美的价值。

继打制石器之后的磨光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以磨和钻孔(一种利用磨擦加工)的技术和极整齐对称的形式(方的、长方的、圆的等等)成为石器工具发展的高级阶段。

古代石器制作和形式的发展过程:由不固定的形式进步为固定的,由不整齐的进步为整齐的,由非对称的进步为对称的,由随意拾来的原料进步为特别采择的原料,都是经过漫长的岁月和在不断的劳动生活中发生的。石器的演进是适应

着劳动的需要,反映了人手的进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古代玉器的形式是由石器而来,制作技术也是由石器而来。处理玉的原料,因其硬度较高,需要特殊的技术,其主要的如剖、磨、琢、碾、钻等,都是在制作石器的长时期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此外,有关玉器的原料的各种知识,也是在新石器时代为了制作石器而获得的。除了对材料性能及质地美丽等特点的认识以外,最重要的是关于出产地的知识。在细石器的考古发掘中可见,很多细石器的发现地点都远离那些原料的产地,足证是有意寻求的。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的软玉双孔斧,以及安阳殷墟发现大量玉器,其原料来源的产地,我们今天不能确知。若就汉朝以后直到今日为止的矿物知识而言,这些玉石原料都是来自遥远的新疆。

从石器和玉石工艺各方面的联系可以看出,石器首先作为劳动工具引起人们的热爱,因而同时被当作了美的对象。进入阶级社会,一些精美的石器、玉器为统治阶级所独占。其中如石斧、圭,就被作为统治者的威权的象征。一些饰物,则含有人格身份的意义。

各种不同的玉器和社会等级、政治仪式、宗教仪式相联系的成套的制度(如“五瑞”的说法等);还把它解释成为道德生活的标志。玉代表着封建制度初形成时的各种人生理想和美德。儒家哲学中关于玉的学说,成为古代美善合一的美学思想的一部分。

3、世界著名石雕艺术欣赏

●阿布辛贝勒神庙(埃及/约公元前1257年)

古埃及新王国第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建造了这座大型岩窟神庙,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年的历史了,位于阿斯旺市。他建造的众多神庙中,登峰造极之作就是这座阿布辛贝勒神庙。

正面的4座拉美西斯二世像高达20米。游人们可从这里进入神庙内部。内部是一个大列柱室,是由8座高达10米的模仿俄塞里斯神的拉美西斯二世立像构成的。大列柱室两侧墙上的雕刻绝对不容错过。上面刻着拉美西斯二世在叙利亚大战赫梯人的壮观场面。大列柱室深处的圣地内并排有4座雕像:拉?哈拉奇特、神化了的拉美西斯二世、阿蒙?拉神和普塔神。每年的2月21日和10月21日,太阳光直接射进纵深60米的神庙深处,以其迷人的光芒将法老和三位神灵

依次照亮。

神庙在被纳赛尔湖湖水淹没之前,在国际社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下,埃及政府成功地把神庙切割成很多块迁移到地势高出65米的现在的位臵上。在岩石构成的山体中建有一个大拱顶,神庙就被放在拱顶内。但可惜的是,尽管科学家和建筑人员非常仔细地勘测和施工,太阳光射进神庙的时间仍然错后了一天。

●阿芙洛蒂特的诞生(希腊/约公元前5世纪/现藏于意大利罗马国立博物馆)

这是“路德维希宝座浮雕”上三块大理石浮雕板中的一块,据推测是古希腊雕塑家卡拉美斯的作品。

公元前500年开始,希腊各城邦联合起来展开了反抗波斯侵略的战争。直到公元前449年,双方签订和约,希波战争以希腊的胜利宣告结束,这段时间在西方艺术史上被称为“过渡时期”。在这段时期,希腊艺术家们自由构思,创作了很多优秀的雕塑艺术品,为后来希腊雕塑艺术的繁荣开拓了道路,“路德维希宝座浮雕”就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浮雕艺术作品之一。

这个作品是在拆除罗马皇帝路德维希的别墅时发现的,三块浮雕分别位于其宝座的后背和左右两侧,《阿芙洛蒂特的诞生》位于宝座后背,宽1.44米,取材于希腊神话中爱与美之神阿芙洛蒂特,也就是维纳斯从海洋中诞生的故事。宝座左侧是焚香的妇女形象,右侧是吹笛的裸女形象。三块浮雕都表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虽然是浅浮雕,但有很强的人体真实感。作品《阿芙洛蒂特的诞生》表现维纳斯从海水中诞生,两位山林水泽仙女从海面上轻轻把维纳斯扶起。维纳斯正身侧面,两臂抬举成对称式。衣着贴身,海水沿着女神丰满的身体细密地向下流淌。两边的仙女一手托着维纳斯后身,一手扯着布幔,形成了以维纳斯为中心的对称式构图。弯腰曲臂的仙女,繁复的衣裙褶纹按照身体的变化而变化,整个形象犹如一幅立体绘画。虽然侍奉仙女头部已损,但人物仍然充满着生命气息。整个画面的人物动作自然、舒展、和谐,体态秀美,表情洋溢着纯洁和欢乐。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女神虽然身着衣衫,但已被海水浸湿,紧贴身体,细腻的衣褶在浮雕画面中表现得维妙维肖,就连女神由于双臂上举而造成的胸腹部骨骼肌肉的位臵变化也被雕塑家表现出来。作品饱含了对青春和美的赞颂,极富魅力,毫无冷冰冰的石头感,给人以温馨美好的艺术享受。

●人首翼牛像(两河流域/约公元前8世纪)

两河流域上游的亚述帝国建立后,其建筑风格汲取两河下游和埃及的经验,开始兴建都城,其中最重要的建筑遗迹是萨艮王宫。

城市平面为方形,每边长约2公里。城墙厚约50米,高约20米,上面有可供四马战车奔驰的大坡道,以及碉堡和防御性门楼。

宫殿与观象台同建在一高118米,边长300米的方形土台上。从地面通过宽阔的坡道和台阶可达宫门,宫殿由30多个内院组成,功能分区明确,有房间200余。平台的下面砌有拱券沟渠。王宫正面的一对塔楼突出了中央的券形入口。宫墙满贴彩色琉璃面砖,上部有雉堞(垛口),下部有高3米余的石板贴面。其上雕刻着从正、侧面看起来均形象完整的人首翼牛像。这样的雕塑被称作“拉马苏”(lamassu)。人们认为它是可以赶走恶灵的守护神。人首翼牛像是萨艮王宫宫殿裙墙转角处的一种建筑装饰。它们的正面为圆雕,侧面为浮雕。有五条腿,正面有两条,侧面是四条,转角一条在两面共用。从正面看它是直立不动的,从侧面看它又是缓步向前的,因为它们巧妙地符合观赏条件,所以并不显得荒诞。它们的构思,不受雕刻体裁的束缚,把图雕和浮雕结合起来,很有创新精神。大门处的一对人首翼牛像高约421厘米,它们象征着智慧和力量,守护着宫殿。 ●霍去病墓前石刻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是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墓在陕西省兴平县汉武帝陵东北处,现存石雕有“马踏匈奴”、石人、卧马、卧牛、卧象、伏虎、野猪等10余件,均由花岗石雕成,造型整体有气势,生动传神。同时,大部分作品是依石拟型,稍加雕刻,突出了对象的主要特征和动势,显示出汉代石刻刚强气魄、深沉宏大的风格特色。

和课本上介绍的《伏虎》一样,《马踏匈奴》也是霍去病墓前的著名雕塑之一。《马踏匈奴》像高168厘米,长190厘米,是纪念性雕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为了表现霍去病的赫赫战功,作者别出心裁地塑造出一匹气势轩昂、庄重雄健的战马,并巧妙地利用战马腹下的岩石,雕成一个仰面朝上、手持弓箭作垂死挣扎状的匈奴败将,既保持了马的四肢的坚固联系,又加强了雕像整体浑厚的体积感,更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作品的主题。值得注意的是,马的神情果断沉着,仿佛时刻警惕着,防止被踢翻在地的匈奴败将挣脱而逃,体现出霍去病“匈奴未灭,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