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1指示电极:在电化学电池中借以反映待测离子活度,发生所需电化学反应或激发信号的电极。

2参比电极:在恒温恒压条件下,电极电位不随溶液中待测离子活度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基本恒定电位值的电极。 3钠差(碱差):当电极测定PH>9.5或钠离子浓度较高的溶液时,ph值的测定值低于真实值,偏小而产生负误差。

4酸差:测定pH<1的强酸溶液时, PH的测定值高于真实值,产生正误差。 5原子光谱法:以测量气态原子离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光谱为基础的成分分析方法。

6分子光谱法:以测量分子转动能级,分子中原子的振动能级(包括分子转动能级),分子的电子能级(包括振-转能级)等的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分子光谱为基础的定性定量和物质结构分析的分析方法。

7生色团(Chromphre)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能产生n-π*,π-π*跃迁。

8助色团(Auxochrome)含有非键电子对的饱和基团,本身没有生色功能:与生色团相连时,发生n-π共轭作用,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

9红移(Red shift)某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 10蓝移(Blue shift)某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11增色/减色效应(Hyperchromic/Hypochromic effect):吸收强度(摩尔吸光系数)增大/减小的现象。

12荧光发射(Fluorescence emission)当激发态分子经过内转换或振动弛豫到达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后,以辐射形式发射光量子,回到基态的过程。

13磷光发射(Phosphorescence emission)经过体系间跨越的分子再通过振动弛豫降至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回基态的各个能级并辐射发光的过程。 14振动弛豫(Vibrational relaxation)激发态分子与溶剂分子碰撞,以热能形式损失部分能量,以极快速度降至同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上。

15内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当2个电子能级靠近或有重叠时,发生电子由高能级以无辐射跃迁的方式返回低能级,将激发能转变成热能。

16外转换(External conversion)激发态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他溶质分子相互作用及能量转移,使荧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

17基线单重态:2S+1=1,S=0 无净电子自旋,所有电子成对。 激发单重态:2S+1=1,S=0 发生跃迁,但无自旋方向改变。

激发三重态:2S+1=3,S=1 发生跃迁,伴随自旋方向的改变(有2电子自旋方向平行)

18激发光谱:不同激发波长的辐射引起物质某一波长荧光所得光谱。(Y-荧光强度,X-激发光波长)

发射(荧光)光谱:处于激发态的分子回到基态时产生的荧光光谱。(Y荧光强度,X-荧光波长)

荧光量子产率:荧光分子将吸收的光能转化为荧光的百分率。(荧光强度/激发光强度) 19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当光子与物质分子发生弹性碰撞引起散射,无能量交换,仅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波长不变。

20拉曼散射(Raman scattering)当光子与物质分子发生非弹性碰撞引起散射,光子不仅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而且与溶剂发生能量转移,散射光波长较激发波长稍长或稍短。

21荧光猝灭: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他溶质分子相互作用引起荧光强度降低荧光强度与浓度不成线性关系的现象。

22基频峰(Fundamental bands)分子由基态(V=0)跃迁至第一激发态(V=1)所产生的强吸收峰。 23倍频峰(Multiplier bands)分子从基态跃迁到第二激发态,第三激发态所产生的弱吸收峰。 24特征峰:用于鉴别官能团存在的吸收峰。

25相关峰:一个官能团有多种振动形式,因而有若干相互依存而又相互佐证的吸收谱带,称为相关峰

2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AAS)基于物质所产生的原子蒸汽对特征谱线的吸收作用来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27共振线:原子由激发态直接跃迁至基态所发射的谱线为发射共振线,相反原子由基态直接跃迁至第一激发态的谱线为吸收共振线。

28特征浓度:指产生1%吸收或0.0044吸光度值时所对应的待测元素的质量分数(浓度)。 29检出限:在给定分析条件和某一置信度下可被检出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3倍标准偏差)。 30多普勒变宽(Doppler wider):热变宽,由于原子在空间的无规则热运动所引起的谱线变宽。

31压力变宽:由于在一定蒸汽压力下粒子间相互碰撞而引起能级变化所致的谱线变宽。 32积分吸收:基态原子蒸汽所吸收的总能量。

33峰值吸收:吸收线中心波长处的吸收系数K0为峰值吸收系数(光源发射线半宽度远小于吸收线半宽度,发射与吸收的中心频率须完全一致).

34.质谱法(Mass Spectrometry,MS)利用各种离子化技术将化合物转化为离子,按照其荷质比(M/Z)的差异进行分离测定,从而进行物质结构和成分分析的方法。

35基线(Baseline)操作条件下,没有组分流出,仅有流动相通过检测器系统时所形成的流出曲线。

36死时间(Dead time)从进样到柱后,不被固定相滞留的组分出现浓度极大值时所需的时间。

37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从进样开始到某个组分的色谱峰顶点的时间间隔。 38死体积(Dead volume)不被固定相保留的组分通过色谱柱所消耗流动相的体积。

39保留体积(Retention volume)从进样开始到某个组分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流动相所通过的体积。

40相对保留值(relative retention value)相同操作条件下,组分与参比组分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41分离度(Resolution,R)色谱图中相邻两峰分离程度的量度,为保留值之差与峰宽平均值之比。

42分配系数(Distribution coefficient,K)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

43容量因子 (Capacity factor,k)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质量比。

44程序升温:气相色谱分析中,色谱柱温度按一定程序连续地随时间线性或者非线性逐步升高。

45化学键合相(Chemically bonded phase)利用化学反应通过共价键将有机分子键合在载体表面,形成均一牢固的单分子薄层而构成的固定相。

46正相键合相色谱(NP-bonded phase chromatography)采用极性键合相为固定相,非极性或弱极性溶剂作为流动相的色谱法。

47反相键合相色谱(RP-bonded phase chromatography)采用非极性键合相为固定相,极性溶剂作为流动相的色谱法。

48梯度洗脱(Gradient elution)在洗脱过程中连续地或阶段性地改变流动相的组成。 高压梯度(内梯度)先加压,后混合:低压梯度(外梯度)先混合,后加压。

49亲和色谱法(Affinity chromatography,AC)由生物分子间亲和吸附和解离原理建立。 50电泳(Electrophoresis)在电解质溶液中,位于电场中的带电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以不同速度向其所带电荷方向相反的电极方向迁移的现象。

51电渗(Electroosmosis)液体两端施加电压时,液体相对于固体表面移动的现象。

52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的新型液相分离技术。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