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哲学》课程结业论文

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苏 乾 20077122 生物工程学院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人。汉族。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一流的哲学家。其著作《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

无为思想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可以说是老子的思想结晶。现在,老子的无为思想仍对当代人的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有深入解读这古老而又不朽的思想的必要。

下面是本人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老子心中的道

我认为,在研究无为思想之前,我们应先来看看,老子心中的道。《道德经》开章第一篇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对此,道可有三层含义:1、世界本质的道;2、社会规律;3、生活准则。由此可以看出,道存在于我们生活得每个角落,指引着我们在生活中的种

种选择。王有王道,民有民道,人人有了属于自己的道,整个社会也就和谐了。无为思想就是这“道”中的重要一部分。

二、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为什么要强调无为?在《道德经》中,“无”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第二章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又如第三章提到:“不尚贤,使民不爭;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盜;不见可欲,使民心不 乱;“在第五章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仅前面几章就提到了哪么多的否定。为什么 ?

老子主张效法自然,《道德经》第廿五章提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被认为是最玄而又无处不再的终极,但是在这里,他明显说道是取法自然的,自然才是根本。那么自然究竟是什么?何以为道“法”?自然在这里并不是指我们现在说的大自然,老子的自然是万物并行不悖,按照他们原本地专题生存、发展而不为破坏的一种状态,说通俗一点就是自然规律,此是为“自然”。老子的“无为”就是这个观点的最好论据。为什么要无为?或者说无为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无为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老子推崇的“自然”的状态!因为自然是按自己的规律产生、消亡,我们不应去干扰。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