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报告书框架及格式 - 图文

春季(3~5月)是由冬季向夏季过度的季节。与冬季相比,春季偏西风明显减少,偏南风明显增多。其代表月4月份,以SSW风出现频率最高,为11.3%,其次是S风,出现频率为10.8%,静风最少,频率为2.2%,NNW也很少,频率为2.5%。

夏季(6~8月),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进,受该大型气压场作用,工程海域风向多集中在偏南向。其代表月7月份, SE风出现频率为14%,SSE向次之,出现频率为11.4%,NNE风最少,频率为1.2%,WNW也很少,频率均为1.9%。

秋季(9~11月)各月,偏西风明显增多。其代表月10月份,以W风出现频率最高,为17.4%,其次为SSW风,出现频率为11.8%,ESE最少,频率为1.0%。

3.2 工程区域海洋资源和海域开发利用概况

工程区域周边的涉海产业主要包括:石油开发、港口航运等。本次改造工程周边的大型石油主要分布的有歧口油田群、埕岛油田、曹妃甸油田等,其中管线主要是渤西南输气管线。埕北油田较油田周边的港口主要有黄骅港、滨州港、天津港、东营港等。

3.3 海洋功能区划及其符合协调性分析

根据《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的本项目位于渤海中部海域,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矿产资源利用区域,主要功能为矿产与能源开发、渔业、港口航运。本工程位于渤海中部海域,附近海域用于重点发展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工程建设符合全国海洋功能区划。

3.4 水文动力环境现状

水文动力现状调查评价结果如下:

1、本海区海流以潮流为主,潮流性质属正规半日潮海区;潮流运动形式为以往复流为主,旋转为辅;涨、落潮主流方向大致为W-E向。

2、大潮期潮流平均最大流速的最大值为75.6cm/s;潮流的最大可能流速为129.4cm/s。从潮流的垂直分布情况看:流速为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最大流速

均在涨、落潮流的主流方向。

中、小潮期潮流的最大流速和最大可能流速依次减少。

3、大潮期潮流水质点平均最大运移距离的最大值为10.6 km ;潮流水质点最大可能运移距离为18.5 km。从垂直分布情况看:运移距离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从运移方向看:潮流水质点的运移距离均与主流方向一致。

中、小潮期潮流水质点运移距离依次减少。

4、观测期间本海区各站层的余流主要为受地形影响的沿岸流。余流流向随岸线的改变而改变;平均余流流速6.5cm/s。

3.5 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现状

本区为典型的粉沙淤泥质海岸,由淤泥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组成的冲海积平原,地势十分平坦标高小于4m,平均坡度约为1/8000-1/12000。地面最高处海拔3.5m,最低处只有1m。海岸带地貌类型以堆积地貌为主,物质组成以细颗粒为主。陆地平原平坦广阔,河渠纵横,洼淀众多。本区发育了四道古贝壳堤,并与现代海岸线基本平行。潮流是本区地貌发育的最主要动力,波浪对岸线的侵蚀与堆积作用亦十分明显。特大风暴潮引起的增水可波及10km以外的陆地,因而本区陆上部分属潮上带范围。海岸线以下有宽达5km以上的潮间带,0~15m等深线海域是浅显、广阔的海湾潮流三角洲形成的浅海陆架平原。

3.6 海水水质现状

2011年11月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区水质环境质量总体较好。表层和底层无机氮、砷、铅、锌、汞有不同程度超标,但均满足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表层石油类含量超标,超标率12.50%,个别站位超二类标准,但均满足三类水质标准。

3.7 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

2011年6月调查的结果显示,调查海区沉积物总体环境较好,全部评价因子的标准指数均小于1。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第一类标准的要求。

3.8 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3.8.1 叶绿素a

2011年11月,分别对调查海区14个站的表层水域和9个站的底层水域中叶绿素a含量进行调查。

表层水域叶绿素a含量在(0.68~1.53)mg/m3之间变化,平均含量为0.99mg/m3。

底层水域叶绿素a含量在(0.88~1.12)mg/m3之间变化,平均含量为1.02mg/m3。

每个调查站表层水域和底层水域中叶绿素a含量差别不大,从整个调查海域看,表、底层变化规律不明显。

3.8.2 浮游植物

2011年11月,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变化范围在(27.86~89.39)×104个/m3之间,变化幅度不大,平均为53.03×104个/m3。

3.8.3 浮游动物

2011年11月,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16种,其中桡足类发现7种,占总种类数的43.75%,水母3种,占总种类数的18.75%,毛颚类、糠虾、涟虫、端足类、一种等足类和夜光虫各发现1种,均占总种类数的6.25%。另外还发现3种幼体。优势种为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

3.8.4 底栖生物

2011年11月,调查共发现底栖生物35种,隶属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和纽形动物五个门类,其中软体动物发现11种,占底栖生物发现总种类数的31.4%,节肢动物的甲壳类发现10种,占底栖生物发现总种类数的28.6%,环节动物的多毛类发现9种,占底栖生物发现总种类数的25.7%,棘皮动物发现4种,占发现总种类数的11.4%,纽形动物发现1种,占底栖生物发现总种类数的2.9%。

3.8.5 渔业资源现状

鱼卵密度最大的为12号站,密度达到174ind/m3,其次为11号站,密度达到16.67ind/m3。

仔稚鱼密度最大的为8号站,密度达到10.87ind/m3,其次为3号站,密度达到4.19ind/m3,见表4.8-7。从平面分布来看在A平台和B平台临近水域是仔稚鱼密集区域,此外岐口近岸水域也是仔稚鱼较密集的区域。

头足类幼体的尾数占总尾数的16.54%,为86尾/km2,重量为0.23 kg/km2;头足类成体平均资源密度为16.11 kg/km2。

甲壳类资源密度全年平均值为242.91kg/ km2,幼体的密度按全年最高值计算为12444尾/ km2。

4 建设项目对环境、资源、海域功能和其他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概述

4.1.1 水文动力及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属于平台改造项目,没有新建平台,对水文动力及地形地貌影响较小。

4.1.2 水质环境影响

(1)海底管道施工期悬浮沙会造成水质超标,但随着施工结束,造成的影响会很快结束。

(2)由于工程区海水较深,生产期每天产生的污水量很小,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其出水达到《海洋石油开发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GB4914-2008)中的一级标准对水质的要求后排海,超标水域范围不大,不会明显影响本海区的海洋水质。

4.1.3 生态环境影响

工程施工产生的悬浮泥沙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渔业资源会造成损失,施工期应严格执行本项目生态保护措施,减少施工造成的损失。

4.1.4 对海洋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

本项目敏感目标相对较远,工程建设、运行时排放的污染物对周边敏感目标影响很小。

4.1.5 环境事故风险

油田改造施工过程中主要风险事故为火灾和爆炸、船舶燃料油泄漏。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