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练习:第五单元 第14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历史

一、选择题

1.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解析: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标准,故A项错误;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铁犁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都佐证了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D项正确。 答案:D

2.《国语·周语》谓:“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谏,王弗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父谏曰:‘民不可料也!’王卒料之。”这反映出周宣王时( ) A.高度集权,独断专行 B.荒废生产,征收重税 C.形势变化,旧制动摇 D.诸侯反叛,分封制瓦解

解析: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故B项错误;由于宣王忙于连年战事,无暇顾及农事,再加上面对“公田”大量私有的社会现象,虢文公谏言不再举行传统的“籍礼”仪式,这表明宣王已经认可了公田的私有化,也表明了长期推行的井田制已遭到严重的破坏,无法再进行修复,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动摇,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西周的分封制,故D项错误。 答案:C

3.《四民月令》一书中记述了东汉后期地主田庄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安排。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等)及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据此可以推测( ) A.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B.田庄经济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田庄的生活资料基本可以自给自足

D.田庄经济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

解析:据材料地主田庄的家庭事务安排,不涉及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田庄内部主要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涉及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据材料“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等)及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可知田庄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基本都是自己生产,可以自给自足,故C项正确;田庄经济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

4.隋、唐时代的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如682年关中地区饥荒,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这种现象( ) A.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B.促使政府加强黄河下游管理 C.推动政治中心东移

D.表明经济重心已经移到南方

解析: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故A项错误;洛阳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故B项错误;皇帝到洛阳“就食”说明政治中心也随之东移,故C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故D项错误。 答案:C

5.下图为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信息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

A.人口激增导致清代耕地面积减少 B.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 C.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增强 D.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人口和人均田亩数量的变化,不是耕地面积的减少,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人口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可能是高产作物的引进等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故B项正确;材料中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是逐步减弱的,不是加强,故C项错误;我国古代基本是铁犁牛耕,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故D项错误。 答案:B

6.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这一做法( ) A.提高了工匠社会地位 B.促进了手工技术发展 C.固化了社会阶层等级 D.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四民分业论”“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说明工匠地位处于第三等级,社会地位较低,故A项错误;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互讨论工事,交流经验,能促进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故B项正确;将四民分开居住可以固化社会阶层等级,但仅反映材料一层信息,太过片面,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提出的,故D项错误。 答案:B

7.“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 ) A.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 B.民营手工业与官营争夺市场激烈 C.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 D.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

解析:材料民营手工产品形式上借鉴官营产品,并不是假冒官营产品本身,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此举对民营与官营手工业关系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民营手工产品形式上借鉴官营产品,是为了促进自身保证产品质量,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此举对民营与官营手工业地位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C

8.融入西方器形和装饰图案的中国瓷器在18世纪变得特别流行,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主体 B.外销成为中国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C.欧洲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

D.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解析:单纯依靠材料无法看出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的主体,故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在强调中国瓷器融入了欧式元素,而不是外销成为中国制瓷业发展的动力,故B项错误;材料也体现了欧洲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但是却不是本题强调的主旨所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可以看出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故D项正确。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