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考试复习题汇总

电大《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考试复习题汇总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按拼音排序)

一、 填空 1. 2. 3. 4. 5. 6. 7. 8. 9.

(独词句)体现了词和事物的联系,特别是词指称整类事物的概括性。(双词句)体现了造句的基本原理,就是选择需要的词,按照学会的格式把它们组合在一起。

(独词句的出现)和(从独词句到双词句),这是儿童学话中的关键的两步,因为语言基本的奥秘已开始渗入这些简单的学习之中。 (行动研究法)是指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针对实际的教育活动或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不断提出改进教育的方案或计划,用以指导工作实践。

(语言观念)是指人们对于语言的认识、情感、看法、态度和审美情趣等有关语言的一系列态度和看法。

(语言能力)就是使用语言的人对语言内容内在规则的把握,(语言运用能力)则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对于语言具体运用的能力。 (制定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是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它的恰当与否,将对真个活动设计产生决定性影响。 按讲述对象的特点分类,讲述活动分成(看图讲述)、(实物讲述)、(情景表演讲述)三种。

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有着惊人相似:一般是从无意义的声音,发展到______单词句(独词句) _阶段,然后进人(双词句)阶段,再进人(多词句)及至最后进入(成人句)阶段。

儿童文学创造活动的方法主要有:(复述和朗诵)、(表演)、(创编)。

10. 儿童语句产生的评定和分析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儿童说出的句子中(包含的语词数量)、句子中(结构的完整性和复杂性)。 11. 儿童掌握语言,要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并将其运用成熟。

12. 符号的特点是就语言起源符号创制之初而言的,符号一旦进人交际,就必须遵守社会约定,它对人们有(任意性强制性)。 13. 个人的语言运用能力是一种多侧面的能力,大致包括 运用社会交往规则 的能力、 运用语言进行认识和思考 的能力。 14. 讲述活动的语言交流有别有其他类型的语言活动,它要求幼儿使用的是(独白)语言。

15. 讲述活动在设计和实施时的基本步骤是:(感知理解讲述对象)、(运用已有经验自由讲述)、(引进并学习新的讲述经验)。 16. 目前学界关于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概括为三大类:(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和(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17. 前儿童语言学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18. 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产生交际倾向)、(学习“交际”规则)、(扩展交际功能)。 19. 前语言阶段,儿童发展了三方面能力,即前语言(感知能力)、前语言(发音能力)和前语言(交际能力)。 20. 谈话活动的主要类型:(日常生活中的谈话)、(有计划的谈话活动)、(开放性的讨论活动)

21. 谈话情境的创设,常见的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实物或直观教具创设谈话情境)、第二(用语言创设谈话情境)、第三(用游戏或

表演的形式创设谈话情境)。

22.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主要包括(文学欣赏)和(文学创造)两种类型。

23.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提高(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

24.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容应该根据(教育目标) 来确定,还应该根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语言发展的特点)来选择。 25.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为:(自然观察法)、(调查研究法)和(教育行动研究法)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方法。 26.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主要是研究学前儿童(语言获得)、(语言学习)和(语言教育)的过程。

27. 学前全语言教育发展的是学前儿童听、说、读、____前书写)_以及_____外语)_等全面的语言能力。

28. 一般把从儿童出生到能够说出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的这一时期划为(前言语言)阶段;从儿童开始进入正式的学说话阶段,

到讲出第一批有真正意义的概括性的词的时期,划为(语发生)阶段。

29. 一般而言,学前儿童只掌握基本的(口语)词汇,他们对词汇的掌握主要表现在(词汇数量)的增加、(词类范围)的扩大,以及(对

词义理解)的确切和加深等方面。

30. 一般来说,儿童自第一声啼哭到作好说话的准备,经过了大量的发音练习,这个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______单音发声_____、

___音节发声________和_____前词语发声______。

31. 由于儿童在早期阅读中往往要借助成人的帮助才能进行,(亲子共读)便成了早期阅读的主要方式。

32. 幼儿发音不准确,往往是由于在言语听觉上不能(正确分辨语音______,在言语运动觉方面不能(正确掌握发音动作_____。 33. 幼儿园教育的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一般由(专门的机构)制定,而幼儿语言教育的具体活动目标一般由(教师自己)制订。 34. 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所以语言既是人类的(话语),也是一种书面的符号。 35.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 (强制性)是对立的统一,人们不能随意更改已经约定的音义关系。 36. 语言可以分为底层和上层:底层是一套(音位);上层一般分为三级,分别是(语素)、(词)、(句子)。

37. 语言能力一方面是指个人 使用语言 的能力,具体表现在 听说读写 四项;另一方面是指 分析语言 的能力,带有较强的 直觉性 特

第2页共9页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点。

38. 语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符号结构系统, 按其构成成分来说, 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 39. 在儿童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准备阶段, 称为“(前言语阶段)” 40. 早期阅读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

二、判断 1. 2. 3. 4. 5. 6. 7. 8. 9.

“××地区幼儿学说普通话与方言关系的调查”,通过收集幼儿学说普通话过程中存在的发音问题,以便今后的语言教育中加以重点突破,它属于跟踪调查。×

“大班幼儿阅读能力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并分析了幼儿园大班儿童早期阅读中所存在的问题,它属于原因调查。× “儿童口吃成因的调查”旨在探讨儿童口吃形成的可能原因,它属于现状调查。× “言语”就是“语言”,两者只是名称不同,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有趣的中心话题”往往包含了三个特性:经验性、新奇性、趣味性。√

“幼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发展关键时间的调查”主要调查儿童的语言发展特征随时间推移而发展变化的情况,它属于相关调查。×

“早期阅读”是指幼儿识一些字可以自己阅读。×

0—3岁是儿童语言真正形成时期,也是儿童语言发展最迅速阶段。√ 把“妈妈”理解为仅指自己的妈妈,这是儿童理解词义的特化现象。×

10. 成人的语言观念对儿童的语言学习没有多大影响。×

11. 成人问“吃了没有”,婴儿刚吃完饭,还是答“没有”。答话和情景不符的现象是接尾策略在起作用。√ 12. 出生21 天5 个月的婴儿, 有大量\玩弄\声音的现象, 此阶段为非自控音阶段。× 13. 词汇量从数量方面说明儿童词汇的水平,而词类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儿童词汇的质量。√ 14. 动物也有语言,我们日常说的所谓“莺声燕语”就是动物的语言。× 15. 独词句体现了词和事物的联系,特别是词指称整类事物的概括性。 √

16. 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评价的主要方法有:观察评估法、作品分析法、谈话法、档案评估法等等。√ 17. 儿童的生活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整合的基点。√

18. 儿童文学作品是指那些浅显的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

19. 儿童一般在3岁以后词汇量大大增加,出现“词语爆炸现象”,这是儿童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20. 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是被动接收知识和能力的, 听到什么才有可能说出什么。× 21. 仿编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对原作的某些部分进行扩充。×

22. 分析语言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各语言层次和各语言单位所具有的特征的知觉上,带有较强的直觉性。√ 23. 复述和朗诵是背书式的重复,经常进行练习可提高儿童的记忆能力和对语言的直觉敏感性。× 24. 复述是发展幼儿独白语言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教育内容。× 25. 根据评价材料的不同,对语言教育活动评价的主要方法可分为自我评价法和他人评价法。× 26. 观察评估法方法是由孩子通过观察、模仿老师的示范,从而学习语言的一种方法。× 27. 集合哨声、进军号角等有约定的意义,所以也是语音。×

28. 间接信息评价法是指利用录像、录音、照片或者文本式的活动实况笔录、教育手记等信息材料进行分析评价。√ 29. 讲述的语言要求比谈话的语言要求高,并且建立在一般交谈的语言基础之上。√ 30. 讲述活动为幼儿提供的是一种相对正式规范的语言运用场合。√

31. 教师在创设谈话情境时,应多用摆设,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启发引导幼儿进入谈话话题。× 32. 教育评价是为了甄别、检查儿童语言学习和发展的状况。× 33. 咳嗽声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 也是语音。×

34. 扩编要求幼儿仿照某一篇作品的框架或某一个段落,编出自己的文学作品或段落。× 35. 聋哑不会说话但能够思维,这说明思维可以离开语言而单独存在。× 36. 没有语言,人类不但没法交流思想,并且也无法进行思维。( √ )

37. 能认真倾听并理解教师讲述的内容,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也是语言教育的内容。√ 38. 前语言阶段,感知语音的能力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基础。√

第3页共9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