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1).

金属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

1.为什么说钢中的S、P杂质元素在一般情况下总是有害的?

答:S、P会导致钢的热脆和冷脆,并且容易在晶界偏聚,导致合金钢的第二类高温回火脆性,高温蠕变时的晶界脆断。

S能形成FeS,其熔点为989℃,钢件在大于1000℃的热加工温度时FeS会熔化,所以易产生热脆; P能形成Fe3P,性质硬而脆,在冷加工时产生应力集中,易产生裂纹而形成冷脆。 2.钢中的碳化物按点阵结构分为哪两大类?各有什么特点? 答:简单点阵结构和复杂点阵结构

简单点阵结构的特点:硬度较高、熔点较高、稳定性较好; 复杂点阵结构的特点:硬度较低、熔点较低、稳定性较差。 3.简述合金钢中碳化物形成规律。

答:①当rC/rM>0.59时,形成复杂点阵结构;当rC/rM<0.59时,形成简单点阵结构;

②相似者相溶:完全互溶:原子尺寸、电化学因素均相似;有限溶解:一般K都能溶解其它元素,形成复合碳化物。

③NM/NC比值决定了碳化物类型④碳化物稳定性越好,溶解越难,析出难越,聚集长大也越难;⑤强碳化物形成元素优先与碳结合形成碳化物。

4.合金元素对Fe-C相图的S、E点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意味着什么? 答:A形成元素均使S、E点向_____移动,F形成元素使S、E点向_____移动。 S点左移意味着_____减小,E点左移意味着出现_______降低。 (左下方;左上方)(共析碳量;莱氏体的C量)

5.试述钢在退火态、淬火态及淬火-回火态下,不同合金元素的分布状况。

答:退火态:非碳化物形成元素绝大多数固溶于基体中,而碳化物形成元素视C和本身量多少而定。优先形成碳化物,余量溶入基体。

淬火态:合金元素的分布与淬火工艺有关。溶入A体的因素淬火后存在于M、B中或残余A中,未溶者仍在K中。

回火态:低温回火,置换式合金元素基本上不发生重新分布;>400℃,Me开始重新分布。非K形成元素仍在基体中,K形成元素逐步进入析出的K中,其程度取决于回火温度和时间。 6.有哪些合金元素强烈阻止奥氏体晶粒的长大?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有什么好处?

答:Ti、Nb、V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好处):能够细化晶粒,从而使钢具有良好的强韧度配合,提高了钢的综合力学性能。

7.哪些合金元素能显著提高钢的淬透性?提高钢的淬透性有何作用?

答:在结构钢中,提高马氏体淬透性作用显著的元素从大到小排列:Mn、Mo、Cr、Si、Ni等。

作用:一方面可以使工件得到均匀而良好的力学性能,满足技术要求;另一方面,在淬火时,可选用比较缓和的冷却介质,以减小工件的变形与开裂倾向。

8.能明显提高回火稳定性的合金元素有哪些?提高钢的回火稳定性有什么作用? 答:提高回火稳定性的合金元素:Cr、Mn 、Ni、Mo、W、V、Si

作用:提高钢的回火稳定性,可以使得合金钢在相同的温度下回火时,比同样碳含量的碳钢具有更高的硬度和强度;或者在保证相同强度的条件下,可在更高的温度下回火,而使韧性更好些。 9.第一类回火脆性和第二类回火脆性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如何减轻和消除? 答:第一类回火脆性:

脆性特征:①不可逆;②与回火后冷速无关;③断口为晶界脆断。

产生原因:钢在200-350℃回火时,Fe3C薄膜在奥氏体晶界形成,削弱了晶界强度;杂质元素P、S、Bi等偏聚晶界,降低了晶界的结合强度。

防止措施:①降低钢中杂质元素的含量;②用Al脱氧或加入Nb(铌)、V、Ti等合金元素细化奥氏体晶粒;③加入Cr、Si调整温度范围;④采用等温淬火代替淬火回火工艺。 第二类回火脆性:

脆性特征:①可逆;②回火后满冷产生,快冷抑制;③断口为晶界脆断。

产生原因:钢在450-650℃回火时,杂质元素Sb、S、As或N、P等偏聚于晶界,形成网状或片状化合物,降低了晶界强度。高于回火脆性温度,杂质元素扩散离开了晶界或化合物分解了;快冷抑制了杂质元素的扩散。

防止措施:①降低钢中的杂质元素;②加入能细化A晶粒的元素(Nb、V、Ti)③加入适量的Mo、W元素;④避免在第二类回火脆性温度范围回火。

10.就合金元素对铁素体力学性能、碳化物形成倾向、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淬透性、回火稳定性和回火脆性等几个方面总结下列元素的作用:Si、Mn、Cr、Mo、W、V、Ni。 答:Si:

①Si是铁素体形成元素,固溶强化效果显著;(强度增加,韧性减小)

②Si是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增大钢中的碳活度,所以含Si钢的脱C倾向和石墨化倾向较大;

③Si量少时,如果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则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从而细化A晶粒,同时增大了钢的强度和韧性;

④Si提高了钢的淬透性,使工件得到均匀而良好的力学性能。在淬火时,可选用比较缓和的冷却介质,以减小工件的变形与开裂倾向。

⑤Si提高钢的低温回火稳定性,使相同回火温度下的合金钢的硬度高于碳钢; ⑥Si能够防止第一类回火脆性。 Mn:

①Mn强化铁素体,在低合金普通结构钢中固溶强化效果较好;(强度增加,韧性减小) ②Mn是奥氏体形成元素,促进A晶粒长大,增大钢的过热敏感性; ③Mn使A等温转变曲线右移,提高钢的淬透性;

④Mn提高钢的回火稳定性,使相同回火温度下的合金钢的硬度高于碳钢; ⑤Mn促进有害元素在晶界上的偏聚,增大钢回火脆性的倾向。 Cr:

①Cr是铁素体形成元素,固溶强化效果显著;(强度增加,韧性减小) ②Cr是碳化物形成元素,能细化晶粒,改善碳化物的均匀性; ③Cr阻止相变时碳化物的形核长大,所以提高钢的淬透性;

④Cr提高回火稳定性,使相同回火温度下的合金钢的硬度高于碳钢; ⑤Cr促进杂质原子偏聚,增大回火脆性倾向; Mo:(W类似于Mo)

①是铁素体形成元素,固溶强化效果显著;(强度增加,韧性减小)

②是较强碳化物形成元素,所以能细化晶粒,改善碳化物的均匀性,大大提高钢的回火稳定性; ③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细化A晶粒,同时增大了钢的强度和韧性;

④能提高钢的淬透性,使工件得到均匀而良好的力学性能。在淬火时,可选用比较缓和的冷却介质,以减小工件的变形与开裂倾向。

⑤能有效地抑制有害元素的偏聚,是消除或减轻钢第二类回火脆性的有效元素。 V:(Ti、Nb类似于V)

①是铁素体形成元素,固溶强化效果显著;(强度增加,韧性减小)

②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形成的VC质点稳定性好,弥散分布,能有效提高钢的热强性和回火稳定性; ③阻止A晶粒长大的作用显著,细化A晶粒,同时增大了钢的强度和韧性; ④提高钢的淬透性,消除回火脆性。

Ni:

①是奥氏体形成元素,促进晶粒长大,增大钢的过热敏感性;(强度增加,韧性增加) ②是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增大钢中的碳活度,所以含Ni钢的脱C倾向和石墨化倾向较大; ③对A晶粒长大的影响不大;

④能提高钢的淬透性,使工件得到均匀而良好的力学性能。在淬火时,可选用比较缓和的冷却介质,以减小工件的变形与开裂倾向。

⑤提高回火稳定性,使相同回火温度下的合金钢的硬度高于碳钢; ⑥促进钢中有害元素的偏聚,增大钢的回火脆性。 总结:

F的力学 性能 Si 增加强度,减小韧性 K形成倾向 非K形成元素 A晶粒长大倾向 淬透性 回火稳定性 回火脆性 增加 提高低温回火 推迟低温回脆,促进高温回脆

11.根据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从淬透性、回火稳定性、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韧性和回火脆性等方面比较下列钢号的性能:40Cr、40CrNi、40CrMn、40CrNiMo 答:①淬透性:40CrNiMo>40CrMn >40CrNi >40Cr

(因为在结构钢中,提高马氏体淬透性作用显著的元素从大到小排列:Mn、Mo、Cr、Si、Ni,而合金元素的复合作用更大。)

②回火稳定性:40CrNiMo>40CrMn >40CrNi >40Cr

③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40CrMn>40Cr >40CrNi >40CrNiMo ④韧性:40CrNiMo>40CrNi>40CrMn>40Cr(Ni能够改善基体的韧度) ⑤回火脆性:40CrNi>40CrMn>40Cr>40CrNiMo(Mo降低回火脆性)

12.为什么W、Mo、V等元素对珠光体转变阻止作用大,而对贝氏体转变影响不大?

答:对于珠光体转变,不仅需要C的扩散和重新分布,而且还需要W、Mo、V等K形成元素的扩散,而间隙原子碳在A中的扩散激活能远小于W、Mo、V等置换原子的扩散激活能,所以W、Mo、V等K形成元素扩散是珠光体转变时碳化物形核的控制因素。

V主要是通过推迟碳化物形核与长大来提高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

W、Mo除了推迟碳化物形核与长大外,还增大了固溶体原子间的结合力、铁的自扩散激活能,减缓了C的扩散。

贝氏体转变是一种半扩散型相变,除了间隙原子碳能作长距离扩散外,W、Mo、V等置换原子都不能显著地扩散。W、Mo、V增加了C在y相中的扩散激活能,降低了扩散系数,推迟了贝氏体转变,但作用比Cr、Mn、

促进 促进 大大降低 降低 降低 促进 增加 提高 细化 弱K形成元素 促进 中强K形成元素 阻碍作用中等 增加 提高 Mn 增加强度、韧性 Cr 同上 Mo 增加强度,减小韧性 中强K形成元素 阻碍作用中等 增加 提高 中强K形成元素 阻碍作用中等 增加 提高 增加 提高 增加 影响不大 强K形成元素 非K形成元素 W 同上 V 同上 Ni 增加强度、韧性 大大阻碍 影响不大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